坊子小镇位于潍坊市区南15公里。一百多年前这里是一个普通的村庄,村子里大都是古老的茅草屋。小镇地理位置优越,丰富的资源先后吸引了德日侵略者的疯狂掠夺,他们霸占坊子47年,在掠夺的同时也加速了坊子的发展。他们建起了煤矿、铁路、火车站、教堂、医院、学校等,坊子工商业快速发展,人口骤增,市场日趋繁华。解放后,坊子火车站除了担负铁路自身的运输任务以外,还承担了30年过往军队的饮食供应。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坊子老城地下矿藏几近枯竭、坊子客运站也取消了。目前坊子仍保存有完好的德日建筑群落,这里已被开发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向人们展现它曾经的独特历史。
主 编:马道远
副主编:陈红莉 李海滨
编 辑:李海滨 台 可
校 对:曾 艳
美 编:王 蓓
坊子小镇有着百年历史,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因有煤矿后又建了坊子火车站,人口骤增,工商业快速发展,市场日趋繁华,从此开始了它独特的历史。
坊子原是无名村落 因处官道逐渐繁荣
十八世纪末,坊子还只是一个无名村落。这里人口不多,没有豪门大户,普普通通的几十户人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那时从潍县向南往安丘、诸城等地有一条人称“官道”的大路,正经过现坊子前宁家沟村西。随着潍县经济的发展,“官道”上往来的人逐渐增多,前宁村一位非常有经济头脑的农民刘起便带着儿子在现前宁家沟村西南的大道边开了一家客店,因靠近一块叫“方子石”的花岗岩石,便取“方”的谐音起名为“坊子店”。由于“坊子店”地处南北驿站之间,是过往客商的必经之地,再加上刘氏一家买卖诚实可信,生意很快兴隆起来,成了客商们歇脚食宿的合适处所。仅几个月工夫,“坊子店”就名声大扬。
1898年,德国人发现这里有极丰富的地下矿藏后,1901年在“坊子店”附近开了第一口煤井,借“坊子店”之名取名“坊子竖井”。次年,胶济铁路由青岛修至张路院村西,建火车站时便也借“坊子”之名定名为“坊子火车站”。
据坊子文史资料“坊子小考”记载,坊子小镇原来只有一条街,名叫“茂林街”(即一马路)。自从有了煤矿和火车站,彻底改变了小镇的容貌。这里的人口逐日增加,商业市场日趋繁荣,逐渐成了小商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在此设立了行政管理机构,至此坊子镇正式列入我国版图,成为了山东半岛的一个重镇。
从我国的版图上有了坊子镇开始至今,只有短短的113年。在这100多年间,随着炭矿的开采、铁路的开通,流动人口逐渐增多,工商业日趋繁荣。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寻找商机、洽谈生意,开公司,建工厂,开米店,设钱庄……至抗日战争前夕,坊子已有大大小小商店百余家,马路也随之增多,有了二、三、四马路,镇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多。至1948年解放时,坊子镇已有大小店铺、旅社、作坊等230余家,号称:南北三条马路,东西十里洋场。这里成了一个繁华的小商埠。
坊子人口较杂 多数为外地人
坊子是一个杂居区,基本上没有本地人,镇上的人口除汉族外,还有回、满、蒙等少数民族。全镇有刘、李、张、卢、陈、辛、徐、杨等58个姓氏,其中刘姓最多。
坊子镇清末属莱州府,1914年裁府设道属胶东道。1925年改属胶莱道,1928年废道属潍县。
1947年秋天,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山东战场的形势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攻打潍县已列入华东野战军领导层的计划。
潍县是山东中部的一座名城,是胶济线上的一个战略要地,而距潍县城只有15公里的坊子,是胶济铁路中段的一个重要车站。这里是著名的煤矿区,有近2000人的煤矿工人、日产500吨煤量的炭矿公司,有可发电1500千瓦的发电厂,还有烟草公司、汽车修理厂等,区内有电灯、电话、自来水等设备。中共中央华东局上层几经考察后决定:把潍县和坊子连在一起,取潍县的“潍”、坊子的“坊”,组建潍坊特别市,将潍县提升为大城市级别。这种组合在当时全国是少有的。从此,新中国的版图上有了一个潍坊(特别)市,旧潍县自此消失。潍坊特别市直属中共中央华东局,设潍坊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是全省三个(其他两个是济南、青岛)军管会之一。
在潍县解放前夕,我党组织即通过坊子地下党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解放坊子时没用一枪一弹,是和平解放的(早于潍县城半个月)。坊子地下党组织在“护矿”、“护路”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坊子煤矿、铁路、电厂等设施都没有遭到敌人的破坏,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因为远离市区 坊子享有特权
解放后,坊子是一个乡镇级的行政编制,因它远离市区,为了便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市政府便授予它一些特殊的权利。如结婚登记,城关、东关、南关的结婚登记手续,都需要到市民政局办理,而坊子(包括坊子煤矿、电厂、铁路及周边农村)的群众则直接到坊子街道办事处办理就可以,不用跑到潍坊市民政局办理;再如劳动就业,城关、东关、南关的青年就业,需要到市劳动局办理分配手续,而坊子需要就业的青年,则由坊子街办分配到坊子范围内的单位就业即可。至于平日里坊子范围内的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常规性的各项检查工作,都是由坊子街办对坊子范围内的厂矿、部队、学校、居民来布署和检查的。
1952年根据中央“为普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国各县都应建立文化馆”的指示,山东各县先后建立了文化馆。坊子虽不是县级单位,但省文化厅因坊子是工矿区,有煤矿、铁路、电厂、酒厂、耐火材料厂等国有企业,便决定按三等县(潍坊是二等县)的规格配备人员及设备成立文化馆,定名为“潍坊市人民文化馆坊子分馆”。
1983年底,潍坊地区改建潍坊市(省辖市),12月组建坊子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坊子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坊子老城因煤矿地下矿藏几近枯竭、胶济铁路复线的新轨道取直了潍坊以南的大弯,坊子客运站取消,之后部队医院也迁至潍城,原本繁华的坊子小镇变得冷清起来。
由于坊子小镇的房舍已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这里的居民陆续迁至坊子新区和其他地方,但坊子小镇原有的居民住房大部分没有拆除。坊子区政府把几条马路上的居民住房和部分德日建筑“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作为一个景点成为“坊茨小镇”的一部分。
明末清初,潍县城南马司岭、荆山洼一带发现了煤炭,村民偷偷挖掘。清朝末年,一些手工作坊式煤窑开始在坊子出现,采出的煤,质量远近闻名。《胶澳租界条约》签订以后,德国人进驻坊子建矿采煤。为了掠夺山东的资源,德国成立了德华山东铁路公司,修建胶济铁路。
官府一度禁止开采 清朝末年渐成气候
坊子煤炭的开采,自乾隆年间勃兴,至道光年间兴盛,大批民办小煤窑遍地开花。到清朝后期,这里和枣庄煤矿、淄川煤矿并称山东三大煤矿。民国初期,坊子炭矿位列全国十大煤矿之一,成为近代中国能源的重要产地。
清代文人王培荀《乡园忆旧》记述:“石炭,淄、博、滕、潍四邑为多。井甚深,潍县以骡马掣绳出炭,淄则以人力转车。班分昼夜,刻不停息。井底凿洞,一洞旁分数洞,随凿随运。炭厚则洞高,炭薄则洞卑……”
明末清初,潍县城南马司岭、荆山洼一带是一片荒山野岭。附近村民在此处刨地拾荒时,偶尔发现了这种既不像石头又非土疙瘩的“石炭”,便偷偷挖掘,以缓解缺薪之困。但官府以怕“破风水、断龙脉”为由而禁止开采。此时,潍县手工业已非常发达,煤炭需求量日益增大,衙门中有开明官吏多次吁请朝廷弛禁采煤。在朝野一片请求呼声中,顺治皇帝开始放宽采矿限制。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清高宗(乾隆)批曰:“各省产煤之处,无关城池龙脉、古昔陵墓、堤岸通衢者,悉弛其禁,各督府酌量情形开采”。清乾隆五年山东巡抚朱定元循旨即通报全省产煤诸处,不久,潍县(坊子)煤田由此弛禁,百姓纷纷领贴(执照)凿井挖掘。《潍县乡土志》载:“煤炭矿,邑南三十五里张路院村、西岭村左右,矿苗甚佳,土人自乾隆年间开采……”
清同治六年(1867年),潍县人丁善宝出巨资在坊子以南的刘家柳沟村西开矿凿井,雇佣大批民工探矿采煤经营煤炭,俗称“丁家井”。光绪二年,齐鲁大饥,百姓揭竿,清廷被迫赈济。提督(后任山东巡抚)张曜托其叔父(外号老白毛)以工代赈,招引饥民二千多人,配置当时罕见的进口抽水机排水,大规模开采丁家井,生产规模之大,是当时潍县煤田开采业有史之最。
到清朝末年,一些初具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作坊式煤窑开始在坊子出现,并逐步形成了一支煤炭采掘队伍,当时采出的煤烧起来火势大,质量远近闻名。那个时候大家称这个地方为“炭庄”,这些远近闻名的炭叫“潍县炭”。
德国入驻建矿采煤 机器生产代替土法
坊子煤田丰富的矿藏,为帝国主义国家所垂涎。《胶澳租界条约》实现了德国人梦寐以求霸占山东的愿望,德国人凭借这一不平等条约,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898年)春,派探矿队在坊子一带钻探。他们用当时高科技的仪器探得地下160-192米处有数层煤层分布,总储量约为300至350万吨,且煤的质量全属工业用的优质煤。这么肥的肉德国人自然趋之若鹜,遂很快决定在坊子建矿采煤。
1901年9月18日,德国人在宁家沟村东隔着一条小河的地方开始采煤,开建了山东第一煤产地第一口欧式矿井——坊子竖坑,后称1号井。之后又向东扩展,建了2号井、3号井、4号井等,炭矿日产煤炭数量很大。1904年6月开建安娜竖坑(以胶澳租界德国总督奥斯卡·冯·特鲁伯夫人安娜之名冠名),1905年5月又建敏娜竖坑(以特鲁伯妻妹敏娜之名冠名),1906年,矿井的大型生产设备和地面基建如储煤场、矸石场、洗煤厂和炼煤厂等配套系统设施全部安装完毕。自此,坊子炭矿由土法生产时期进入了大规模机器生产时期。
德国人为了长期霸占坊子炭矿,成立了德华山东矿务公司,把在潍县煤田所建炭矿统称为坊子炭矿。
为了方便掠夺资源 德国投资建设铁路
德国政府为了尽快侵占山东的土地、掠夺山东的资源,迅速成立了德华山东铁路公司,注册资本5400万马克,发布《特许德华山东铁路公司建筑铁路及营业条款》16条,计划五年内全部建成胶澳(青岛)至济南的铁路。1899年9月胶济铁路动工。德皇之弟海因利希亲王亲赴青岛主持了开工大典。1902年铁路建到坊子即开始启用。
修建胶济线时本应自高密向西直线到潍县,但德国人为了便利运出坊子炭矿的煤,当铁路修至南流火车站时,将一路西行的铁路向西南拐了一个形似牛梭头式样的弯儿,绕到了当时已开建的坊子炭矿驻地。1902年5月,胶济铁路修至张路院村北设站时,“坊子”的地名还不存在,因德国人开炭矿时曾借用“坊子”二字,此时便也借坊子炭矿之名引申出该地的火车站站名——坊子火车站。
济南铁路局有济南、张店、坊子、青岛四大机务段。坊子机务段内有高密、岞山、蛤蟆屯、坊子、廿里堡、潍县、大于河、谭家坊、昌乐、益都等火车站。坊子机务段设备齐全,站内设转盘(专供火车头转换方向用),火车可在此上水、加煤、检修等。
机车维修车间是砖木结构,装饰有双拱形的窗户,布局严谨,结构清晰。车库共16个车间,进深30米,每间宽5米,共可存放12个火车头。车间前圆形的机械转盘呈扇形布局,轻盈灵动的巨大木梁,简洁洗练的高大空间,都充分反映出19世纪末德国建筑以工业设施为肇端,由古典走向现代化的诸多细节与特征。
坊子铁路机务段、坊子火车站里的房舍,在日本人占领后,屋山墙顶改为半圆形。至今这些建筑依然完好,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铁路设施之一。
德国撤退之后,日本人又占领坊子,日本侨商也陆续侵入,他们在坊子经营工商业近三十年之久,店铺遍及坊子。另一方面,日商的侵入也带动了地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至抗战胜利前坊子地方工商业户发展到39个行业345户。
德国战败匆忙撤退 日军强行接管煤矿
1914年日军战胜德军,日本人马上宣布坊子炭矿归日本所有,随即创办了山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坊子分公司。曾被德帝国铁蹄蹂躏的炭矿工人,又沦落到日本的侵凌之中。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本占领坊子炭矿长达31年之久,开采煤炭约422万吨。由于德国人撤退匆忙,坊子炭矿的矿山设备基本完好。日本对坊子炭矿的占有完全是战争掠夺式的侵略,他们甚至未耗费一分一文的建设投资。日军侵占坊子煤田后,一方面强行让工人排水恢复生产,同时又新开小煤井,破坏性地疯狂掠夺坊子的煤炭资源。
1940年3月,日本在青岛设立了山东煤炭产销公司。4月1日,在坊子火车站成立坊子煤炭产销公司,完全控制了坊子煤炭的生产和销售。
大批日本侨商侵入 坊子呈现畸形繁荣
日本强行进驻坊子后,同时迁来了大批侨民,日本侨商在坊子大约有八九十户,商民1200余人。日本侨商遍布坊子的主要马路,他们在坊子经营工商业近三十年之久。
日商在坊子境内有各类店铺237家,他们除经营煤矿公司(鲁达公司)、华北烟草公司、坊子发电厂及电厂营业部外,还在一马路设置了中国实业银行(正金银行)、“中昌洋行”(经营百货、土杂品)、坊子邮电局(邮政电报),在火车站对面设置了国际运输公司(火车站运输)、藤本食堂(酒饭)、中昌洋行、锅田商店(经营百货、土杂品、副食),在二马路设有“哈将鱼店”、榻榻米制蓆店,三昭洋行(收购土产)、佐佐木冷饮店(自制冰棍)、村里、中尾照相馆等,设在三马路的有志诚堂药房、日本药房,设在公安街的有花月、末广、昭月妓女院以及射箭、打台球、赌博为主的娱乐场,设在安丘路的除有日本当铺外还有一批贩卖毒品(海洛因)、贩卖枪支的暗商混子。此外还设立了配给所和铁路供应所,负责侨民的生活供应。
日商的侵入从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地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至抗战胜利前坊子地方工商业户发展到39个行业345户。规模较大的有隆丰机器磨坊、德兴百货商店、协成利绸布庄、聚东铁工厂、聚丰火柴厂、聚鲁制杆厂、振华商行、群兴货栈。当时坊子市场的繁华,已超过了潍县的东关(现奎文区)、城里(现潍城区)。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不远万里落户坊子
坊子文史资料《坊子烟草史话》记载:坊子种植烟草始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晒烟由福建闽江一带传入坊境,始种于沟西凤凰山一带、后发展到武家、徐家、王尔庄、范家等村。开春育苗,夏季移栽。烟叶成熟后,带把削下,用高粱秸数层垛起晾晒,故称之晒烟,后俗称本烟……1911年,晒烟由凤凰山一带向东南和西南方向发展,坊子境域清池、沟西、车留庄等乡镇大量种植。后来由于烤烟的引进和逐渐推广,晒烟为烤烟所代替。
英国的“颐中烟草公司”、美国的“振兴烟草公司”先后于1912年和1913年派美国商人托马斯和美国烟叶技师布洛克、格雷戈里带翻译张筱肪、夏明斋等人来坊子一带考察,并于1913年10月租用坊子煤矿的空闲土地180亩,试种美国烟叶,大获成功。为了进一步扩大烤烟种植面积,英美两家烟草公司先后无偿给农民提供黄烟烟种,贷给现金和豆饼,诱使当地农民种植。他们承诺烟叶烤成后,不论质量好坏均以高于粮食价格五倍以上的价钱收购。这诱人的暴利大大刺激了农民的种烟热情,种植迅速扩展到廿里堡、安丘、昌乐、益州(青州)等县。
英美烟草公司于1917年在廿里堡车站东购买土地96.87亩,兴建了第一座大型复烤厂(北厂),安装了二台大型复烤机,日复烤烟叶125吨。因产品产销两旺稍后又成立了“颐中运销公司”。1919年又建了第二座复烤厂(南厂)。
1917年,潍县全境种植烤烟70000多亩,秋后成交额达150万银元。随着烤烟生产的不断发展,坊子不仅仅是生产烤烟的发源地,而且成了各地烤烟的集散地、复制地和转运站。
随着洋商的不断侵入,著名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随即进入坊子,在坊子三马路东头设立了办事处。它所在的那条无名街,即称为南洋街。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成立于1916年,由广东南海人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于香港,是当时唯一可以与英美烟草公司相抗衡的民族卷烟企业,他们经过考察,认为坊子是一个适宜种植和复烤烟草的好地方。
1920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坊子设置办事处后,建筑复烤厂,安装复烤机,设置烟草收购处,生产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很快发展起来。
反日浪潮不断高涨 火烧日本“出张所”
1914年德国战败后,日本人从德国人手里接管了其在坊子的一切特权。之后,他们在坊子修兵营、设赌场、开妓院,甚至公然设立外事机构——日本驻青岛领事馆坊子出张所侵犯中国主权。
卢沟桥事变,使中国人民掀起了巨大的反日抗日高潮,深受日本祸害的坊子人民早已对日本人贩卖毒品、走私枪支支持土匪等行径怒不可遏,一有时机人们就自发地开展抗日活动,张贴标语,高呼口号,恨不得早日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去。1937年夏,日本人看到中国人的反日浪潮不断高涨,便纷纷撤离回国,出张所人员是最后撤走的。
据当事人郭渡(坊子郭家村人)回忆,他们一批青壮年为了抗日,参加了县长厉文礼组织领导的民众训练,学习了一些军事基础知识,是参加火烧“日本领事馆”的主力。1937年农历十月十六,他们提着火油(当时叫洋油),手拿棍棒,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直奔“出张所”而去。他们往“公鸡楼”上浇上火油,扔上火把,“公鸡楼”瞬间着起大火,火越烧越旺,瓦片玻璃四处飞崩。
天亮后,周围四乡的群众听说坊子人民火烧了“日本领事馆”,都像赶集一样来看热闹,大家看到“公鸡楼”遍地狼藉的废墟,高兴地欢呼起来。
抗日战争中期,日本军政当局在坊子建立了慰祭日军亡灵的“表忠碑”陵园。“表忠碑”陵园建在今坊子六马路东首路北。日方强行占地10余亩,威逼坊子人民出伕在占地周围挖了壕沟,内置树木和草坪,居中建造了“表忠碑”。碑周围修有通道,碑南留一广场。整个“表忠碑”总高约十五六米,分为上、中、下3层,碑南面刻有“表忠碑”3个字。
“表忠碑”建成后,日本人又在今坊子煤矿东大门北边建了一个火化场,每火化一批,日方便将骨灰盒运至碑下的石屋内存放。侵华日军当局每年还会在这里举行一至两次大型“慰灵祭”活动。
日寇投降后,坊子人民将“表忠碑”砸碎拆除。
煤矿工人发动罢工 救回工友讨到工资
1929年2月,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二次扩大会议通过的《矿工运动决议案》指出,“……潍县党的主要任务应以组织罢工为中心,以矿工和铁路工人为主要工作对象”。
坊子煤矿在1930年前后就进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剥削反压迫的工人大罢工。1930年,早期共产党人陈铭新(益都县朱路村人)遵照山东省委指示,以矿工身份到坊子煤矿发动工人运动。陈铭新进入煤矿后,累活、危险活抢着干,很快赢得了矿工们的信任。有两次井下发生险情时,陈铭新为了救护工友,自己差点被埋死在塌方中。工友们都认为这个新来的小伙子讲义气、够朋友,要与他结拜为干兄弟。经党组织批准,陈铭新以拜干兄弟的方式团结了一批矿工骨干,成立了一个共产党领导的进步群众组织“替息团”。1931年末,眼看到年关了,矿上拖欠工人们13个月的工资却一直未发。2月5日是农历大年除夕,按惯例年除夕也要下井。早上6时,正是下井的时间,矿工们聚集在井口,丝毫没有下井的意思。大把头刘贵如见状上前呵斥,工人们怒视着他不予理睬。刘贵如赶紧跑回去报告,招来矿警恫吓,并抓走了领头的矿工张亮。陈铭新以此为由抓住时机发动组织了500多名工人参加的大罢工,明确提出释放工友,补发工资的要求。矿工们抱成一团,团结一致,坚持不达目的不复工。资本家见人多势众,只好答应了工人们的要求,释放了张亮,发还了拖欠的工资。罢工斗争取得了胜利。
成立坊青铁路工委 趁夜破坏日军列车
坊子火车站是胶济线上的一个大站,多年来,敌人一直严密地控制着这条大动脉,军、警、宪、特日夜坚守,把守非常严密。但坊子铁路线上的革命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中共潍县地下党组织在1925年前后就开始在坊子火车站和周边工人中发展党团员和党的外围组织。1944年鲁中区党委为开展坊子至青州铁路沿线及潍县城一带党的活动,秘密成立了坊青铁路工委,由许杰(坊子张路院村人)任书记。坊青工委向工人宣传党的主张,鼓励工友们消极怠工,并多次组织工人们利用夜间货车停靠换机车头的机会,拆卸机车零件、阻止机车正常运行,或者抢一些日军列车上的煤、铁、粮食、布匹等物质救济贫苦的工友。
1944年6月,为牵制敌人,保卫已获得的根据地的胜利果实,潍南武工队制定了破坏敌人运输的计划。7月的一天夜里12点左右,武工队在南流站与蛤蟆屯之间的孟家圈附近,将一列从东边开来的日本货车炸毁,两节货车被炸翻,三、四节车厢脱轨,造成了铁路的暂时停运,达到了牵制敌人的目的。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抢夺胜利果实,急于修通被战争破坏了的胶济铁路。坊青工委为了不让敌人的阴谋得逞,即派党员时念伦、许文泉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他们带领工人趁上夜班时,将白天干好的活再破坏掉。修铁路、筑大桥时,他们也处处想办法设置障碍,使敌人的抢修计划不能如期完成。
潍县战役开始后,总指挥部和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坊青工委作出了保护好车站一切设施的重要指示。坊青工委的同志们深知坊子火车站是胶济铁路上的一个大站,承担着编组、调动机车等重要任务,是敌我双方争夺的要害部门,必须切实组织工人做好保护工作,绝不能让敌人造成任何破坏。坊青工委迅速组织了以党员、老工人为主的护路队,日夜守护在机车房和铁路线上,保护机车及其设备,直至1948年4月11日坊子解放。坊子站的所有设备设施无一损失地移交给了潍坊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 |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