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香兰老人的家风故事
“秀,秀——你快点来!”一阵显得十万火急的声音从南屋里传来。
“娘,干啥呀?”接着,一阵匆匆的脚步声从北屋迈进了南屋。
“哦,龙上哪去了?”声音不再那么急促,渐渐平稳下来了。
“哎,他上班去了啊!”进来的人无可奈何地回答。
乍看这些对话,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新意,只不过是日常生活的对话而已。但若这样的对话一天重复几十次,那真是有些头疼。其实这是滨海开发区南陈村八十有四的婆婆袁香兰与她年过五十的儿媳之间每日必须的对话。每天,从早上起床开始到晚上睡觉之前,这样的对话短则几分钟一次,长则半小时一次。老太太问的话不过是他儿子去哪了抑或是他孙子去哪了,再不就是问问儿媳在干什么。问的问题也是重复好多遍,常常是几分钟前才问了,但没多久又得吆喝着别人再来回应她一次。
“这大概是老了想要陪伴吧,去医院检查过,并没有什么问题。就是这样太叨叨人,别看她年纪大了,吆喝起人来还很有劲、很大声。我有时会不耐烦。但孩他娘总是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的回答她,她经常把人家吆喝去了,问她干啥时,半天又说不上来。有时还会耍小孩子脾气,问她叫我干啥时,她竟说我就是想叫叫你。”袁香兰的二儿子孙良才笑呵呵地对记者说道,带着点老农民的朴实以及对年迈老母的疼惜。“大概是前年吧,俺娘住过一次院,当时有点突发性的老年痴呆,不知道自己在哪,但是人能认个大概。当时,她就对着我们哭诉:‘你们上班的上班,上地里干活的就成天的不回来,我自个儿在家闷煞了,连个说话的都没有。’她就是愿意有个人陪着她,有个人跟她说会话。”
在潍坊滨海区大家洼街道南陈村,说起袁香兰老人的二儿子媳妇,没有一个不说好的。袁香兰老人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但是大儿子媳妇身体不太好,照顾不了老人,三儿子一家都在外地,太远顾不上。于是,照顾老人的重担就基本上压在了二儿子媳妇单爱丽身上了。袁香兰老人有慢性哮喘病,常常憋得喘不动气,又加年纪大了,大小便有点失禁,尿裤是常有的事。照一般人的话,谁愿意去洗那些臭烘烘的脏衣服,可是她二儿子媳妇从来都不嫌,衣裤床单被罩样样都洗。“俺娘年轻时帮俺们拉巴孩子,她老了俺就应该好好照顾她。其实照顾她也不累,谁家不做饭不吃饭,她老了吃的少,我做了只要她愿意吃就行。俺俩姐姐也常常来帮我,真没啥!”这个也已年过半百的普普通通农村妇女慢言慢语地对记者说。村里的人都说袁香兰老人有福气,但这福气也是她自己攒的赚的。年轻时的袁香兰也是任劳任怨地照顾了自己的婆婆数年,她婆婆大概活了九十多岁。她的婆婆也是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解放战争时淮海战役中牺牲了,三儿子又是一辈子未曾成家。
“俺奶奶老了变得有点懒了,不太爱收拾,都是俺娘催她叫她,比如洗头洗脚、剪指甲。每次都得哄半天才愿意洗洗头,其他的更不用说了,老了犟得很。别看奶奶老了,谁对她好她心里明镜似的。她有时会突然跟俺娘说:‘秀他娘啊,是我拖累了你啊!’俺娘就开玩笑地对她说:‘那怎么办啊?’俺娘从来都不觉得照顾奶奶累,她总说人家都上班了,你奶奶还能跟我作个伴,多好啊。”袁香兰的孙女孙秀对记者说了不少她奶奶生活中的趣事。“给奶奶吃鱼的事,我印象特别深刻。每次吃饭,都是俺娘伺候俺奶奶。吃饭时,舀的第一碗汤、第一碟菜都得先给奶奶端去。如果要吃鱼,俺娘得提前把鱼刺挑出来再给奶奶吃,因为奶奶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看不见鱼刺。所以常常等到我们都吃饱了,她才开始吃。有一次做了鱼,俺爸一看奶奶没怎么吃,以为俺娘忘了剔鱼骨头,特别生气,害怕鱼刺刺到俺奶奶的喉咙。其实奶奶先前吃了俩包子已经饱了,所以没怎么吃鱼。他们都对老人很上心。现在,我也结婚了,也有老人要孝顺了。可能我还不能像俺娘做的那样好,可我一定会把这种对老人的孝心孝义传承下去。”
“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名言警句都很响,几乎每个人都能就“孝心”这个话题侃侃而谈、长篇大论一番。但这些都敌不过时间。舍得花时间陪父母的孩子才是最有孝心的孩子,他的父母也必定是最幸福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