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潍坊"非常作文"挑战赛热门作品排行榜TOP10!

·全部作文 ·大赛官网  

郭顺敏点评《秋月吟》:功底深厚 灵气袭人

2014-04-11 18:55:00   作者:李元超  来源:大众网潍坊频道  编辑:焦雪

  大众网潍坊4月11日讯(记者 李元超)近日,潍坊“非常作文”网络挑战赛首期“时间都去哪儿了”第二轮评选结果出炉,最终有50篇优秀作品晋级。其中,潍坊一中高二学生丁思文的古体长诗《秋月吟》一气呵成,读起来荡气回肠,在成绩排行榜中高居首位;该作品及作者丁思文的传奇故事同时在网上引发持续热议。大赛总顾问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郭顺敏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生动的点评,赞其作品“功底深厚、才华横溢、灵气袭人、古韵浓郁”。

  郭顺敏书记点评全文如下:

  这是一篇别出心裁、古色古香、颇具特色、令人称奇的中学生作文。前半部分为人物散记类文言文,后半部分是一首近六百字的七言古诗。吟(包括歌、行)为古体诗的体裁名称。七言古诗的特点,除了都是七字句、句数、长短不限外,它不必讲究平仄、对仗和奇偶数句押韵,较少受近体诗格律要求的约束和限制,创作自由度比较大,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转韵,一般在意思转折处转韵;在表达高兴、兴奋的意思时,往往使用平声韵;当叙述悲怨,愤怒的意思时,往往使用仄声韵。

  作者先是用自然流畅、平实舒缓的文言文,虚构了一个扶风才子李清和坎坷多舛的人生故事,于文章结尾处巧妙地引出李清和归隐江湖时所作的六百字的七言古诗《秋月吟》——李清和,太守遗孤,博闻强识,精通文理,才比潘陆。然科举未及,家乡沦陷,流离十载,传其已逝,其妻改嫁。待故土收复,返回故里,见爱妻背弃,家国不再,而五内俱焚,遂作六百字《秋月吟》,浮沉江海,不复入世。文中自然引入了不少地名和历史典故,如“扶风、扶桑、大散关、潘陆之才、披发左衽、黍离之悲”等。

  在接下来的七言古风里,作者潇洒自如地穿插运用“起、承、转、合”和“赋、比、兴”的古诗词写作手法,展开了优美生动的故事叙述和逼真形象的景物描写,熟练运用象征、比喻、对偶、借代、夸张、拟人、化用等修辞手法和创作技巧,或即景生情,直抒胸臆;或寓情于景,铺叙婉转;或比喻象征,虚实相生;或想象对比,渲染烘托,将扶风才子李清和的一生用近六百字的古诗娓娓道来,表现了作者异乎寻常的细腻情感、丰沛新奇的创作灵感和宽博厚重的文学功底。

  面对国破家亡、爱无所寄的凄惨现实,作者触景生情,睹物伤怀,哀叹命运多艰之苦,痛惜时光流逝之速:“人间别久悲难成,暮暮朝朝总相诀”,悲慨之情如决堤之洪、奔腾之水滚滚倾泻而来。最后诗作以“惊鸿翩若发满霜,故人何辜今时月!一曲子衿空无悔,石破樽落前缘灭。从此余生付江海,梦里失约笛中借”作结,连以三个仄声字押韵收尾,既振醒全篇,又给读者以刺激,营造出一个“仙客云笛浮江海”的诗画意境,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去体会故事之外的意味,达到了强烈与含蓄相对比,铿锵决绝与余音袅袅相烘托的艺术效果,进一步强化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还把中国古代士子洁身自好、向往归隐、寻仙问道,求得对痛苦人生的心理超脱的典型状态表现得鲜明直观,读罢亦令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作文风格独特,构思新颖,一改中国式古代文学所惯用的大团圆的结局,将时间的无情、人生的无常淋漓尽致而又不乏艺术气质地展现出来。

  全诗转韵多达七次,形成了错落递进、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虽然是七言古风,但它明显带有近体格律诗的痕迹和特点。比如多为八句押一个韵,偶用对仗的写作手法等。诗作还纯熟借用、化用了数首经典古诗词的优美意象和意境,可谓信手拈来、俯拾皆是。当读到“商女卫风多淫妖”一句时,我们瞬间便感受到了与唐代大诗人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样的亡国之痛;而读到“秦关不复汉时月”这一句,王昌龄那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出塞》诗便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西村小女坐沽酒,坊前稚子力挥锹”这两句清新上口的诗句,其灵感显然来自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以及中唐诗人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所刻画的田园诗意;而“残梅参差香暗动,小池清浅影横斜”就更加典型,直接取自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传世名句。

  还有“忽闻天狼起贺兰,凭岚重鼓破河山”、“扬州烽火”、“玉壶冰心”、“黄花瘦”,“野火烧尽百草新”、“花径未扫”等多处诗文典故,均出自岳飞、辛弃疾、王昌龄、李清照、白居易、杜甫的诗词名篇。诗作开头的冲淡铺陈、深情清婉,与结尾的凄清飘逸、悲慨回旋相互映衬、前后呼应,不仅切合了《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写作主题,而且不落俗套,耐人寻味,不同凡响。

  当然,作文在个别字词和某些细节上如果能再精致一些、讲究一点则会更趋于完美,比如“五内具焚”实为“五内俱焚”(若作为文言通假字亦未尝不可);“僧庐风烈雨潺潺”,“雨潺潺”亦似不很妥帖。但瑕不掩瑜,丁思文同学的这篇作文仍不失为一篇功底深厚、才华横溢、灵气袭人、古韵浓郁的文言佳作。

  附:《秋月吟》诗文注释

  扶风:在历史和现实中确有此地,因为西汉时京官右扶风的封地而命名,现在陕西省宝鸡市还有扶风县,是炎帝姜氏部落的故里,也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彪、班固和出使西域的外交家班超,以及东汉名将马援的故里,还是佛教圣地法门寺所在地。

  扶桑:一说为《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所提及的神树,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所以亦代指太阳。

  潘陆:潘指潘安,即西晋文学家潘岳;陆,指陆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世说新语》、《晋书》中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来形容陆机与潘安。

  披发左衽: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

  黍离之悲:出自《诗经》“王风”之《黍离》,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子衿,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子衿》,描写渴望与意中人相见的唯美感情,表达了度日如年的相思和刻骨铭心的深沉思念。

  稼轩,即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近日,潍坊“非常作文”网络挑战赛首期“时间都去哪儿了”第二轮评选结果出炉,最终有50篇优秀作品晋级。其中,潍坊一中高二学生丁思文的古体长诗《秋月吟》一气呵成,读起来荡气回肠,在成绩排行榜中高居首位;该作品及作者丁思文的传奇故事同时在网上引发持续热议。大赛总顾问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郭顺敏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生动的点评,赞其作品“功底深厚、才华横溢、灵气袭人、古韵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