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建永 潍坊报道
弥河沿岸,党员巡河的身影与红袖标相映;风雨后,“活力先锋”修补围挡的场景暖心;屋头街巷,“小马扎学习圈”已成寻常风景……这样党员活跃在治理一线的场景,已成为潍坊寿光市圣城街道村社角落随处可见的生动画面。
近日,为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圣城街道立足基层治理实际,深入实施党员“活力先锋”工程,通过清单化履责、分类化管理、网格化服务、积分化评价,全面激活党员队伍“一池春水”,让党员的先锋底色在基层一线愈发鲜明。
制定“活力清单”:划定履职坐标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人,核心在党员。激活党员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首先要让党员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不好怎么办”。为此,街道精准出台党员正面行为、负面警示、激励保障“三张清单”。
“正面清单告诉我们该干什么,负面清单提醒我们不能干什么,激励清单让我们知道干好有奔头。”大仓村支部书记张桥村拿着“三张清单”说。正面清单明确党员带头配合工作、动员群众的具体职责,负面清单严禁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视而不见,激励清单则将服务成效与成长支持挂钩。在“三张清单”指引下,“小马扎议事”活动让群众诉求直接“上达”,党员履职从“模糊任务”变成“清晰坐标”,每一项行动都有了明确指引。
找准“活力对象”:明确发力支点
党员构成多元,需因人制宜。街道对在职、无职、流动、老弱四类党员实行分类管理,让每个党员都能在治理中找到“发力点”,实现“人尽其才”。
在职党员发挥专业优势,化身社区法律顾问、教育辅导员,输送专业服务。无职党员通过“设岗定责”,在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矛盾调解、环境监督等公益岗位找到价值,从“无职”变“有为”。流动党员借助线上平台接收学习资料和家乡动态,参与“云端议事”,确保“离乡不离党”。老弱党员被尊为“银发顾问”或“调解智囊”,以丰富阅历和威望,在传承家风、调和邻里中贡献余热。
“能在熟悉的土地上继续出力,心里很踏实。”一位老党员说道。分类管理让力量各展所长,10名离退休党员和8名无职党员主动上岗,带着民情记录本入户走访收集建议、化解诉求,成为街道和谐“粘合剂”。
织密“活力网格”:延伸服务触角
治理效能,关键在服务直达“最后一米”。圣城街道推动全体党员下沉网格担任“管家”,让“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成为现实,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楼道干净了,大家住着也舒心,这规矩得一起守。”前朴、后朴村居民上楼后,党员们主动担起“楼道长”,定期检查卫生、讲解新的村规民约;雨季来临时,燕家村的党员网格员逐户排查老旧房屋漏雨情况;沙阿村党员当起了小巷管理员,清晨带着邻里街坊清理环境卫生;街头巷陌,老党员组成矛盾调解队,化身穿针引线人,为邻里解决烦心事。
从楼道卫生到雨季排查,从矛盾调解到新规宣传,党员网格员的脚步遍布每个角落,把治理的“神经末梢”打造成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量化“活力指数”:积分例行强服务
如何让党员活力持久?科学评价与长效激励是关键。圣城街道深化党员红色征信积分制度,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办法,为作用发挥装上“计量表”。
党务公开栏的“党员红色征信积分榜”引人关注。“积分120分,可优先培训;积分85分,需提醒多参与志愿服务……”这数字是履职的“晴雨表”。
日常履职、服务时长、群众反馈等表现转化为具体分值,积分结果直接与评先评优、组织关怀紧密挂钩。领先者获荣誉,优先参与村、社区事务研讨、享受技能培训资源;落后者有帮带,由党支部书记开展谈心谈话,通过“一对一”帮包提升能力。“积分是镜子也是动力,照出差距,推动向前。‘干多干少不一样’已成共识。”一位党员分享道。鲜明导向有效激发了比学赶超的内生动力。
党员“活”起来,治理“强”起来。在圣城,万千“活力先锋”如星火闪耀,活跃在基层一线,送政策上门,化矛盾于萌芽。党员的率先垂范悄然改变着群众:群众从“站着看”转为“跟着干”,“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党员的“活力指数”,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指数”。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在一次次为民服务中淬炼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