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评论员 姚双玉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曝光山西稷山县农村高标准公厕“铁将军把门”的现象,引发社会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深刻反思。这些本应成为改善乡村卫生、提升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却沦为“领导视察时开门、平时落锁”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政府的投资成了摆设?让民生工程不能真正为人民所用?
(图源:央视财经视频截图)
公厕“建而不用”的荒诞现实,折射出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深层断裂。
公厕建设的初衷,是为群众提供便捷卫生的公共服务,这与中央推进“厕所革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战略部署一脉相承。然而,稷山农村新建公厕却陷入“建时轰轰烈烈、建成束之高阁”的怪圈,公厕的存在价值不再是服务村民,而是应付检查、装点门面。230万元财政资金堆砌起一座座“观赏型公厕”,不仅浪费财政资金,更寒了群众的心。
从报道中看,公厕“好看不好用”的直接矛盾,在于“谁打扫谁维护”的责任链条断裂。
稷山多地村委会以“维护成本高”“村民素质低”为由推诿责任,更有工作人员直言“平时关闭是为省打扫麻烦”、甚至以“没有钥匙”拒绝开放。这种“一关了之”的懒政思维,暴露出基层治理能力的短板。
农村公厕本应是培育文明习惯的载体,不能因暂时存在便后不冲水、设施损坏等问题就因噎废食。根治公厕“建而不用”顽疾,需要构建“建管用”一体化的治理体系。把每一环节都紧扣群众需求,让公厕从“观赏展品”变回“生活必需”,才能在规范管理与村民参与的良性互动中,真正成为涵养文明习惯、便利乡村生活的民生支点。
公厕虽小,却是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当惠民工程化为“观景台”,其存在价值便荡然无存。
民生工程的核心价值不在“建”,而在“用”。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用”,体现的是民生工作的精度与温度。要让公厕真正便民利民,必须摒弃“重建设轻实效”的短视思维,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从规划阶段就要同步考虑运维成本,建设过程中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建成后建立常态化管护机制。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财政资金打水漂,让“厕所革命”真正改出乡村新面貌。
公厕的门,检验着基层治理的门是否向群众敞开;公厕的温度,丈量着民生工程与民心的距离。当公厕真正成为村民“推门可入”的便利,财政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不仅是“厕所革命”的深化,更是乡村文明的进阶、治理能力的提升。这才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