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刘志伟
当潍坊奥体公园的夏夜被近3万名观众的欢呼声点燃,2025年潍坊市足球超级杯赛(V超)盛大开幕,这场全省首个地级市全域主客场制足球赛,如同在城市发展湖面投入的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它不仅是一场体育的狂欢,更成为当下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的生动缩影,映射出这类活动对城市和民众生活的深刻影响。
首先,群众性文体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赋予了普通民众成为主角的机会。在潍坊V超的赛场上,看到工人、教师、快递小哥等身份各异的本土球员为家乡而战,这一画面充满了力量。他们从日常的工作岗位走向绿茵场,将对家乡的热爱融入到每一次奔跑和传球之中。而看台上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观众,共同营造出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这表明足球真正走进了大众的生活。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贵州的“村超”“村BA”也是如此,村民们在赛场上尽情释放活力,他们不再是体育赛事的旁观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这种参与感让民众在自己的城市或乡村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大大增强了城市或乡村的向心力。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将民众的心紧紧相连,为城市或乡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从城市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群众性文体活动开辟了崭新的发展路径。以潍坊V超为例,其60场的赛程构建起了“体育+”的发展模式。在赛事期间,商户展销与旅游体验和观赛有机结合,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16个县市区借助赛事这一平台,实现了风筝文化、非遗技艺等资源的共享,推动了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些活动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城市发展的新大门,挖掘出城市自身的特色资源,将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多产业协同发展,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形象塑造带来了多重效益。这充分证明,群众性文体活动不仅仅是民众的娱乐活动,更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有力引擎。
然而,在这一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部分赛事出现的“跑偏”“变味”现象令人担忧。重金聘请“外援”冒名顶替参赛的行为,严重违背了群众性文体活动的本质。这种行为将原本属于民众的舞台变成了少数人争名逐利的工具,损害了普通参与者的积极性,也破坏了群众性文体活动的纯粹性。此外,一些基层组织开展的活动存在“官僚化”“指标化”“同质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活动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活力和吸引力,变成了形式主义的产物,严重影响了活动质量和群众的体验感。
为了确保群众性文体活动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回归群众主体这一根本原则。赛事主办方和参赛单位要树立正确的胜负观,明确举办活动的目的是推动全民健身、丰富群众生活,而不是追求不正当的利益。要制定严格的竞赛规程,加强赛事组织的规范性,坚决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各地在组织活动时,要深入基层,充分调研群众的需求,挖掘本地的文化特色,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活动的同质化,让每一个活动都充满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民众积极参与。
群众性文体活动是一项连接民众与城市的民生工程,它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蕴含着城市发展的无限机遇。无论是潍坊的V超,还是各地的特色赛事,亦或是乡村的“村晚”和城市社区的文化节,它们都以最贴近民众生活的方式激发了民众的热情,凝聚了城市或乡村的力量。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积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朝着规范、创新的方向发展,让它成为提升民众幸福感、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不断书写城市与民众共同成长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