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
水网纵横润沃土,昔日防汛的河道串起便利与风景;名医下沉护健康,上级专家把温暖送到居民家门口;片区联动促共富,示范片区带动乡村协同发展……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潍坊昌邑市始终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民生大事”来抓,以水为脉、以医暖心、以产富民,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回应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民生温度”直抵人心,让“幸福质感”可感可及。
织密水利“保障网” 水润民生“实打实”
浞河幸福河湖项目作为全省首批国家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其治理成效已逐步显现。漫步浞河岸边,河水潺潺流淌,新铺就的水泥路面洁净平整,两岸新植的垂柳依依拂水……经过系统治理,这条曾堤坝杂乱、雨季泛滥、旱季断流的河道焕然一新,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长卷正徐徐铺展。
“此次综合治理通过河道疏浚拓宽、堤防加固等工程,显著提升了河道综合抗灾能力,有效缓解了沿岸村庄防汛压力。”昌邑市水利局河湖工作科科长宫魏民介绍,治理中同步采用生态连锁块护岸、植物缓冲带等柔性措施,既美化了河道景观,更增强了生态韧性与防洪效能。
如今的浞河,既是守护沿岸安全的“防汛卫士”,更是润泽乡土的“生命水渠”。在承担汛期行洪重任的同时,它为周边村庄灌溉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让3万余亩农田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近1万群众从中受益。依托幸福河湖项目,浞河沿岸不仅水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便民设施也日趋完善。4.86公里坝顶混凝土道路建成通车,3400余棵乔木、2.3万平方米灌木构筑起绿色长廊,这里已成为周边居民健身散步的好去处。
“以前汛期总怕河水漫堤,现在堤岸牢固了,水质变清了,晚饭后沿着河边散步成了习惯。”附近的村民刘国亮笑着说,项目带来的便利不止于此,“以前去潍坊得往东绕远路,现在走新建的堤顶路直接通行,省了不少时间和路程。”
浞河的蝶变是昌邑市织密水利“保障网”的一个生动缩影,放眼昌邑,更宏大的水利规划正稳步推进。昌邑市根据南北狭长的特点,在“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总投资14亿元的河东、河西和昌南三大现代水网工程。通过改渠道、连水系、铺管道、串湾塘,加快构建“一轴一库泽三网,两渠双管引水来;九纵六横防洪涝,北海三堤御暴潮;多渠输水润沃土,水系互通共统筹”的昌邑现代水网格局,进一步提升区域水资源综合调配能力、境内水系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和水安全保障能力。总投资2.4亿元的虞河治理项目、潍河感潮段治理项目纳入2025年省重点水利工程清单,加快构建“智慧”河道治理保水新体系。
为乡村振兴注入“水动能”。卜庄镇的引胶莱河水入漩河增加水资源调配能力500万立方米,改善水网覆盖范围内8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龙池镇“百塘串联”拦蓄水量可达355万立方米,一次可灌溉农作物3万亩;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创新“长藤结瓜”式灌溉体系,以管道管网为“藤”将一个个湾塘蓄水库当“瓜”串联起来,昌邑市立足实际、统筹规划,共铺设主管道63公里、干支输配水管道44.8万米,配套建设扬水站1座,新建改造农村湾塘52座,将20公里外的潍河水引到青阜农业综合体,每年引水2000万立方米,综合蓄水能力达到800万立方米,实现雨能蓄、旱能浇、涝能排……这一系列水利工程,不仅让农田得到滋养,更让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坚实的水保障,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医疗服务“沉下去”,看病就医“少烦忧”
步入潍坊针灸历史文化博物馆,仿佛打开了一部鲜活的针灸史书。入口处汉代扁鹊行医图旁,天回镇汉墓出土的针灸文物诉说着千年医脉;古籍展区里,泛黄的线装医书散发着淡淡墨香;臧郁文纪念馆还原了老先生的诊室,桌上的银针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最动人的是黄元御中医药文化节展区,一张张照片记录着中医药文化的薪火相传……
“潍坊针灸历史文化博物馆位于昌邑市绿博园,是全国首家地域性针灸专业博物馆,已成功入选国有博物馆序列。”昌邑市中医院副院长匙明建介绍说,该馆以传承针灸文化、弘扬中医精神为主线,系统展示了针灸的历史渊源、技术演变和文化内涵,成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载体。
在传承中医文化、筑牢精神根基的同时,昌邑市更以切实行动践行医者使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利的诊疗服务。
一大早,潍坊昌邑市中医院的内科诊室候诊区外就排起了长队。“本来想去省里的大医院,结果我看到医院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信息,这周又有省中医院的专家来中医院坐诊,专门针对消化系统,就赶紧预约了。之前想找省级专家看病不仅不方便,交通花费也很高,现在咱中医院就享受上级专家的服务,既经济实惠,还节约了时间,省了好多事!”市民王大爷说。
现场,不少群众慕名前来预约就诊,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耐心细致地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给出诊疗意见及疾病防治建议。
医疗专家“下沉”,让群众“近”享健康。该市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上级医院30多位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定期坐诊。选派二级医院专家40人对口支援多家基层乡镇医院,其中1人任业务院长。开展“千名医护巡回帮扶”活动,组织50名临床、护理及医疗管理团队人员,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巡回诊疗和驻点帮扶。开展“万名医护进乡村”活动,从市直医疗机构选派40名技术骨干下沉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37名技术骨干下沉到村卫生室,形成梯次帮扶。
医疗资源“扩容”,筑牢全民健康“基石”。参照二级综合医院管理乡镇卫生院,柳疃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为“县域医疗次中心”。建成12处潍坊市级基层特色专科,“名医基层工作站”增加到32处,制定印发了《昌邑市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2025年计划改造提升180处相对薄弱村卫生室,截至目前已完成100余处。成立昌邑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推动和引导昌邑民营医疗机构规范发展。
片区联动“聚合力”,乡村振兴“提质效”
步入山东潍坊昌邑市卜庄镇大陆村,夏日的阳光炽热而明亮,大田里一片郁郁葱葱,梨枣树枝繁叶茂,一颗颗青涩的小梨枣在枝头若隐若现。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过去,农民增收主要依靠扩大规模,但这种方式就怕受灾,一场大风、大雨、冰雹等,就让农民一年白忙活,如何克服?村里通过考察取经,嫁接了优良品种,推广设施化种植,还在梨枣树下种上了蔬菜,收获梨枣后还可养殖林蛙。”村党支部书记陆运泽说。
从梨枣产业到林下经济,如今大陆村以在全国首创“枣—蛙—菜—虫”立体循环种养模式,以“一颗枣”为起点,串联起蔬菜种植、林蛙养殖、面包虫培育的产业链条,同时推进农文旅融合,推出鲜枣采摘、枣蛙研学、轻奢露营等文旅项目,让传统枣林蜕变为日进斗金的绿色聚宝盆,年仅梨枣销售收入就有64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万余元。
民生改善不能仅靠一村之力,共同富裕需要片区联动聚合力。昌邑以示范片区为引领,以卜庄镇大陆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柳家、南任等12个村,种植梨枣1.1万亩,年产值10亿元,中心村大陆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蹚出了“红色大陆·梨枣飘香”示范片区建设新路径。
“红色大陆·梨枣飘香”片区内的“接二连三”实验,是昌邑推进农业增效益的一条典型路径。昌邑锚定要素加速汇聚、全域整体提升目标,按照“位置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融”原则,串点连线15个乡土产业名品村、30个文明村、51个和美乡村示范村,科学布局打造“梨花水镇·智赋田园”“碱地生金·沃野粮仓”“红色记忆·赤诚龙乡”等10个示范片区,配套进行村庄基础设施整体提升,聚力培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由“一域兴”向“全域兴”跃升。
来自乡野田间的“土特产”,正成长为一个个大产业。“昌邑市以工业化思维统筹发展现代化农业,持续延伸‘农头工尾、粮头食尾’链条,推动粮食、蔬菜、果品、畜牧、水产等产业全链条发展,提升昌邑大姜、山阳大梨、大陆梨枣、斜子萝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促进农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昌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闫文志说。
截至目前,昌邑“三品一标”农产品达128个,昌邑大姜、山阳大梨、昌邑鲜牛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昌邑丝绸入选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昌邑大姜蝉联全国生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首位,民和食品、优然牧业等7家企业获评潍坊市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从田间到工厂,从乡村到景区,昌邑这片沃土正以“接二连三”的产业魔法,让传统农业焕发现代生机,让乡村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2024年,昌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20元、增长6.6%;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