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才是思维活跃的征显,问题才是创新的源泉。要想“知得”先需“问得”。
这个暑期,针对“拓展创新”的学生训练营如火如荼。私以为,创新训练的落脚点不只在于让学生“知多少”,更在于通过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能够“问多少”。
问题才是思维活跃的征显,问题才是创新的源泉。今天,我们就从教育秘笈《论语》中那些关于“问”的阐述里,去探秘其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一、“问”是学习与求知的基本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与提问是相辅相成的。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而“问”正是“思”的延伸,是“学”的深化。正如《论语》中所言:“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句话表明,孔子不仅自己勤于学习,也鼓励弟子们勇于提问,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他指出:“疑思问”,即在有疑问时,要主动向他人请教,以求解惑。这种“问”的态度,正是君子的重要修养之一。
二、“问”是通向智慧与道德的途径
孔子认为,“问”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通向智慧与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他强调“问”是“仁”的体现。例如,在《论语》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回答:“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里,“问”不仅是对礼仪形式的探讨,更是对“礼”的根本——仁德的追问。孔子认为,真正的“礼”在于内心的仁德,而非外在的形式。因此,“问”不仅是对知识的求索,更是对道德本质的探索。
三、“问”体现恭敬与谨慎的态度
孔子的“问”并非随意的提问,而是建立在恭敬与谨慎的基础上。他入太庙时“每事问”,并非因为他真的不知道,而是出于对礼的恭敬与谨慎。正如孔安国所注:“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
这种“明知故问”的态度,体现了孔子对“礼”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他通过“问”来强化对礼的体验,使礼的实践更加生动与真实。这种“问”的方式,也体现了儒家“礼”的核心精神——敬。
四、“问”是君子的重要修养
孔子将“问”视为君子的重要修养之一。在《论语》中,他提出了“君子有九思”,其中“疑思问”是其中之一。这表明,君子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质疑与提问的能力。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提问与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正如《问说》中所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五、“问”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孔子认为,“问”不仅是个人学习的手段,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他鼓励人们勇于提问,敢于质疑权威,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例如,屈原在《天问》中通过不断的提问,对传统观念进行了大胆的质疑。孔子也强调,提问是智慧的源泉,是创新的起点。正如《论语》中所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六、“问”是教育的核心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问”占据着核心地位。他不仅自己勤于学习,也鼓励弟子们勇于提问。例如,子路曾向孔子提问,孔子乐于解答,并通过提问与回答的方式,孔子的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也得以明晰和流传。孔子认为,提问是学习的动力,是解决问题的开端。他强调,提问者应秉持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不应耍小聪明或故意愚弄他人。这种“问”的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七、“问”是终身学习的体现
孔子认为,“问”是终身学习的体现。他强调,学习不应受年龄或地位的限制,而应是一场持续的旅程。正如《论语》中所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表明,孔子不仅自己终身学习,也鼓励他人不断提问与探索。他指出,只有通过不断的提问与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实现自我完善。
八、“问”是挑战权威、推动创新的勇气
孔子认为,“问”是挑战权威、推动创新的勇气。他鼓励人们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例如,他指出:“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这句话表明,如果一个人不敢提问,不敢质疑,那么他就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提问与思考,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善问”不仅是教师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妙招,也是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发明的良方。“训练营”既要让学生“知得”,更需让学生“问得”。“问得”方能致远!
作者:徐军民,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校长,齐鲁名校长,潍坊市特级校长,潍坊市十佳校长,中学正高级教师,出版专著《三性教育》《尊重教育》《校长的365天》《徐言漫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