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记忆的大门便轰然敞开,那些与风筝相关的过往,如同翩翩飞鸟,自时光的深处轻盈翩跹而来。
童鸢·亲恩漫卷
童年的乡村,春天总是在风筝的翩翩起舞中悄然拉开帷幕。那时,父亲在我心中是名副其实的“风筝大师”。农闲时节,他会从集市上挑回几根柔韧的竹篾,坐在小院那棵槐树下,全神贯注地制作风筝。他的双手粗糙却灵活,竹篾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被巧妙地弯曲、固定,构成了风筝的骨架。而我,就像个小尾巴,蹲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眼中满是崇拜。糊风筝面是个细致活儿,母亲也会加入进来。她拿出一块鲜艳夺目的花布,沿着骨架的边缘,用细密的针脚一针一线地缝上去。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家的温馨。风筝初具雏形后,我便迫不及待地抢着为它画上喜爱的图案,歪歪扭扭的线条里,全是我童真的想象。
终于盼到了放风筝的日子,田野里,风像个调皮的孩子,时大时小,变幻莫测。父亲高高地举起风筝,大声喊道:“跑起来,儿子!”我便拽着风筝线,撒开脚丫子在田埂上狂奔,笑声在风中肆意飞扬。风筝晃晃悠悠地升了起来,我激动得小脸通红。父亲跑过来,握住我的手,轻声地说:“别急,感受风的力量,慢慢放线。”在父亲温暖的大手下,风筝越飞越高,仿佛要触摸到那片湛蓝的天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仿佛也跟着风筝一起飞了起来,而那根细细的风筝线,一头系着风筝,一头系着父亲对我的疼爱与期望。
乡鸢·乡愁萦怀
后来,我离开了故乡,在城市里为学业和生活奔波。但故乡的风筝,却时常在我梦中飘荡,成为我挥之不去的乡愁。故乡的风筝,不仅仅是一种玩具,更是故乡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我无尽的思念。
故乡有个古老的习俗,每年谷雨前后,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齐聚村头的大广场,举行一场盛大的风筝会。那一天,天空就像一块巨大的画布,五彩斑斓的风筝在上面尽情挥洒着绚丽的色彩。有威风凛凛的巨龙风筝,摇头摆尾,仿佛要吞云吐雾;有憨态可掬的胖娃娃风筝,笑容灿烂,传递着生活的美好;还有寓意吉祥的凤凰风筝,展翅欲飞,寄托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广场上,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仰望着天空中的风筝,一边讲述着风筝的古老传说。他们说,风筝最早是用于军事侦察的,后来渐渐成为民间的娱乐活动。这些故事,就像风筝的线,紧紧地将我与故乡相连。如今,故乡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曾经热闹非凡的风筝会也不再像从前那般盛大。但在我心里,故乡的风筝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宿与寄托。每当我在城市的喧嚣中感到疲惫与迷茫时,那些在故乡田野上放风筝的画面就会浮现在眼前,让我的心瞬间宁静下来。
新鸢·文化赓续
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风筝文化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社会观察的角度看,随着电子产品和各种新兴娱乐方式的普及与流行,愿意静下心来制作和放飞风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在努力传承和创新风筝文化,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曾有幸参观过一场风筝艺术展览,在那里,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将风筝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制作出可以发光、能变换图案的风筝,在夜空中闪烁着奇幻而迷人的光芒。还有人把风筝制作成精美的装饰品,挂在室内,为生活增添了一份艺术气息。在一些学校,风筝制作和放飞被纳入了校本课程,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风筝,了解风筝背后的历史文化与深厚底蕴。这让我看到了风筝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希望。
风筝,不仅仅是一种玩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与眷恋。在新时代,我们应该让这古老的风筝文化在创新中得以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壮大。让风筝带着我们的梦想、情感与文化,像那翱翔天际的飞鸟一样,飞得更高、更远,穿越岁月的长河,永远绽放在历史的天空之中。
(作者:陕西优利士乳业集团 文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