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潍坊|(3)《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2025-04-03 14:32:0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邱琳

  编者按:

  于诗影间,邂逅潍坊。潍坊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潍坊的风光,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当诗词遇上影像,就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潍坊灵魂深处的大门。

  从古老的东夷文化起源,历经岁月变迁,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仁人志士,也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那些墨客文人,或漫步街巷,或凭栏远眺,思如泉涌,挥笔写下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赞美。他们的诗词,是潍坊历史文化的生动注脚,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里的眷恋、对生活的感悟,历经千年仍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春日,沂山的漫山遍野繁花似锦,仿佛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夏时,莱州湾的海浪翻涌,展现出磅礴的气势;秋天,石门坊的红叶似火,层林尽染,宛如诗意的梦境;寒冬,峡山的湖面在阳光照耀下,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静谧而美好……几乎在潍坊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寻到美妙的色彩。这些迷人的景色,通过镜头被定格成一张张珍贵图片,成为更好潍坊的生动记录。

  《诗“画”潍坊》,诗词与美片相互交融,彼此映衬。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彼时彼刻的心境。而一张张美图,则让诗词中的意象变得鲜活可触,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可更加直观地领略潍坊的魅力。一起走进潍坊,在诗影交织的世界里,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浪漫相遇,感受她的绝代风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大众拍客 黄洁

  大众拍客 八爪鱼的天空

  大众拍客 陈加志

  大众拍客 邓美欣

  大众拍客 范成峰

  大众拍客 高山流水

  大众拍客 郭爱萍

  大众拍客 好的

  大众拍客 姜坤

  大众拍客 马咏梅

  《望江南·超然台作》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潍坊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苏轼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咨嗟:叹息、慨叹。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契合。

  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的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密州的浩然美景。

  苏轼深爱密州的山山水水,密州的许多自然风光都成为他笔下的生动素材,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生动描绘了密州美好的自然景色。任职密州的两年,正是他从政的辉煌期、创作的成熟期和高峰期,他的豪放词风形成于此,超然思想也形成于此。文脉悠远,与古为新,潍坊道承齐鲁、襟连海岱,也似有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探索出了一条独属于潍坊的繁荣之路。

返回潍坊大众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