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鸣时评丨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华彩

2025-03-27 16:58:54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牛沐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

  走进潍坊市民俗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座“非遗”宝库的奇妙殿堂。精巧别致的风筝,宛如诗意栖息于尘世的精灵;纤毫毕现的剪纸,每一刀都在镌刻生活的细腻文理;色彩明艳的木版年画,以浓烈色彩诉说光阴的故事;质朴灵秀的“泥叫虎”,那灵动的姿态仿佛下一秒就要跳出掌心。游客穿梭其间,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大手拉小手”之间,“非遗”连绵持久生命力正在悄然滋养、不断延续。

  “非遗”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美术绘制勾勒世间万象,织造印染编织生活诗篇,烧制锻造凝聚人间烟火,戏曲歌舞演绎人间悲欢,美食消费传递舌尖上的温度与满足,每一笔、每一线、每一个表情,饱含着世代相传的智慧、情感和记忆,连接着过往、当下和未来,在时代变迁中不断适应新角色,绽放全新光彩。

  置身于文化多元碰撞、信息飞速更迭的时代浪潮,“非遗”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人们对美好精神文化的追求愈发多元且成熟,“非遗”随“国潮”之风,迅速“出圈”,比如,诸城派古琴,一气流转、重而不滞,尽显不落流俗的超然之美;“瓷叫虎”文创,在传统“泥叫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通过材质创新开发出夜灯、香薰、加湿器等现代功能。无论是古琴新“声”,还是泥虎碰“瓷”,传统技艺与时尚创意巧妙结合,点燃了“E世代”青年探索传统文化的热情,更为“非遗”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趋势和共识。然而,生活中依然存在一些难点痛点问题。比如,在一些旅游景点,部分“非遗”文创产品存在诸多问题。商店里的特色“非遗”文创,有的仅仅是图案的简单印染和拼接,让游客视如“鸡肋”;有的则定价较高,实用性不足,高价格门槛让游客望“价”兴叹。“非遗”的活态传承既离不开“原汁原味”的材料与匠心独运的技艺,也离不开符合大众审美的创意与适应大众需求的性价比。

  “非遗”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风俗所系、情感所系,是具备高辨识度、高认可度的文化IP。纵观那些“出圈”的“非遗”,无一不是社会公众喜闻乐见、能从中收获情绪价值之作,并且成功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和城市形象“走红”。追根溯源,实用属性、优质用户体验和有效市场推广,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需要见人见物更应见生活。扎根于实践土壤、精耕于创新创意,内嵌于日常生活,设计推出一批实用性强、高性价比的“非遗”产品,将其融入文旅项目,让“非遗”产品成为“可以带走的文化符号”,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能够触摸到“非遗”的温度。

  在信息传播高效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应重视宣传推广,结合重要节会、风景名胜,以首发、首演、首映、首展、首秀等活动制造话题、吸引关注,形成先发优势和品牌效应。同时,线上线下齐头并进,让“非遗”走出“深闺”,走进了大众视野,澎湃大流量,让更多“非遗”走进千家万户、守候万家灯火,在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华彩。返回潍坊大众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