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张秀全
当网红“特别乌啦啦”一条名为《乌啦啦全国乱窜记之潍坊肉火烧》的短视频在抖音单日播放量突破150万时,无数人隔着屏幕咽下了口水。一句“快来潍坊吃肉火烧”,让全网又一次加深了对潍坊这座城市的认识。从“风筝之都”到“肉火烧之乡”,从非遗技艺到市井烟火,潍坊的“火”看似偶然,实则是厚积薄发的必然。这场由美食引发的“出圈”背后,藏着城市文化、网络传播与时代需求的巧妙共振。
肉火烧:从早餐摊到流量密码,凭啥“香”出圈?
凌晨四点的潍坊奎文老街,土炉火苗跃动,肉汁在酥皮中滋滋作响。王记肉火烧的老板王海朋十六年如一日守着炉火,用“三重温度”征服食客:火候的精准把控、食材的严苛挑选,以及真空包装锁住的乡愁。这份匠心,正是“特别乌啦啦”视频里最动人的底色——镜头下金黄酥脆的外皮、滚烫爆汁的肉馅,配上网红标志性的“烫嘴也要咬”的吃播反应,瞬间激活了网友的味觉想象。评论区里,“求组团”“美食攻略”的呼声此起彼伏,有人甚至调侃:“肉火烧才是潍坊真正的‘非遗顶流’!”
事实上,潍坊肉火烧的“网红体质”早有端倪。2020年,新华社《小康中国·千城早餐》活动中,潍坊肉火烧以全国第6名的成绩被评为“最想打卡的早餐”。如今,它更乘着短视频东风,成了年轻人眼中的“碳水快乐天花板”。这种跨越地域的共鸣,源于肉火烧自带的文化基因:它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丽英口中“三分包、七分烤”的手艺活,也是游子归乡后一口气连吃10个的情感寄托。当传统美食遇上网红经济的放大镜,历史感与新鲜感碰撞出的火花,自然引爆流量。
非遗“破壁”:老手艺的新生存法则
潍坊的“火”不止于肉火烧。在网红经济的助推下,更多“藏在深闺”的非遗技艺正走向台前。顶流主播董宇辉在“与辉同行”直播中,与潍坊风筝传承人郭洪利扎制“天空艺术品”,10万网友瞬间种草非遗魅力;青州隆盛蜜三刀,这个曾因谷爱凌“带货”登上热搜的省级非遗,凭借“浆亮不粘、软绵爆浆”的独特口感,成了网友心中“甜蜜暴击”的代名词。而潍城区杠子头火烧传承人陈学亮,一边用“师带徒”延续着砍火烧、簸箕火烧等传统面食的生命力,一边将制作过程拍成短视频,让“花式火烧”隔着屏幕勾人馋虫。
非遗的“破圈”,离不开传播形式的创新。王记肉火烧推出真空包装和半成品,让外地食客在家复刻“现烤口感”;酥皮火烧店主滕亚维研发速冻肉火烧,搭配“烤箱教程”走红网络,日销200个仍供不应求。从“非遗+电商”到“非遗+体验”,传统手艺不再局限于地域,而是通过互联网裂变出更广阔的市场。正如网友所言:“以前觉得非遗遥不可及,现在刷个视频就能下单,还能跟着学做,这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
城市IP:网红流量如何变“留量”?
潍坊的走红,看似是美食的胜利,实则是城市文化IP的集体觉醒。当地深谙“网红效应”的转化之道:肉火烧带火朝天锅、鸡鸭和乐、芥末鸡等美食矩阵,非遗技艺串联起十笏园、泰华城、风筝博物馆、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等文旅地标,形成“吃一顿早餐,逛一座城”的沉浸式体验。
不过,流量狂欢之下,考验才刚刚开始。有游客吐槽:“网红店排队两小时,味道却不如老巷子里的无名摊。”如何在扩张中守住品质?王海朋的答案很实在:“统一标准,让肉火烧成为真正的城市名片。”而陈学亮们则通过“师带徒”机制,确保手艺不失传、口味不走样。这些努力,让流量不再是昙花一现的喧嚣,而是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旅动能。
从肉火烧到风筝,从非遗到民俗,潍坊的“火”证明了一个道理:城市出圈没有固定公式,但文化底蕴与创新传播的结合,永远是打动人心的高效燃料。当更多“王海朋”“陈学亮”们坚守匠心,当政府、企业与民间形成合力,潍坊的“火”便不会止于一阵风。毕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无论是舌尖上的乡愁,还是屏幕外的诗与远方,总有一座城,能用最朴素的烟火气,点亮万千人心中的光。返回潍坊大众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