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张秀全
党员教育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精神长征。在新时代的坐标下,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如何让红色基因在基层实践中焕发新活力?潍坊市以一场声势浩大的党员教育优质资源“进一线”活动,给出了破题之钥——通过“六进”(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事业单位、进企业、进新兴领域)系列活动,让精品教材成为滋养党员干部的精神养分,让教育阵地延伸至社会肌理的最深处。这场覆盖城乡的教育实践,不仅是对《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的生动诠释,更是一场关于党员教育理念革新的深度探索。
破题之道:用创新激活教育“源头活水”
在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的阶梯教室里,当《烽火摇篮》的镜头掠过革命年代襁褓中的希望时,年轻学子们的眼眶湿润了;在企业的党建活动室,技术骨干们观看《守望》中乡村医生扎根基层的故事后,悄悄攥紧了手中的科研笔记。这些直击心灵的场景,正是潍坊党员教育“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鲜活注脚。
面对新时代党员教育的“供需矛盾”,潍坊选择以创新破局。深挖本土红色富矿,将王尽美、卢志英等革命先驱的事迹淬炼成《为了新中国》等精品党课;聚焦当代典型,把“全国道德模范”杨守伟38年守护孤弃儿童的故事搬上荧屏。这种“历史厚度+时代温度”的内容创新,让教育素材既有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又有触手可及的情感共鸣。更可贵的是,创作团队打破“我说你听”的灌输模式,引入情景剧、微电影等多元载体,使《传奇特工卢志英》等作品斩获全国奖项,真正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有机统一。
精准滴灌:以分类施策提升教育“靶向疗效”
在昌乐县鄌郚镇的田间课堂,农村党员们围绕《深耕》中乡村振兴案例展开热议;在高新区的新经济组织党建联盟,创业者们从《创新者说》里汲取破局智慧。这些量身定制的教育场景,印证着一个朴素道理:党员教育不能“一锅烩”,必须像中医问诊般精准把脉。
潍坊的实践智慧在于构建“三维分类体系”:领域维度上,区分农村、社区、企业等六大场景,精选适配教材;对象维度上,针对青年党员、流动党员、退休党员等群体设计学习方案;需求维度上,将政策解读、技能培训、廉政教育等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这种精细化供给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歌尔股份的“车间党课”上,技术党员把《匠心智造》中的案例转化为12项工艺革新;在奎文区社区“长廊微课堂”里,老党员们自发组建“红色故事宣讲团”。教育精准度的提升,让学习从“任务”变成了“刚需”。
融合共生:让教育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寒亭区国家农综区,党员技术骨干看完《种业振兴启示录》后,连夜完善了小麦抗逆育种方案;在潍城区城关街道,社区干部借鉴《和合社区》经验,创新推出“楼栋议事厅”模式。这些发生在生产生活一线的转变,揭示着党员教育的终极价值——把精神滋养转化为实践力量。
潍坊通过构建“学用转化生态链”,让教育成果落地生根。机制融合上,将优质资源纳入干部培训必修课,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挂钩;场景融合中,推动“车间党课”“田埂讨论”等230个特色学习场景建设;实践融合方面,开展“学用标兵”评选,培育出“红领工匠”“新农人先锋队”等42个实践品牌。在青州市王坟镇,党员们把《绿水青山》生态课转化为“山楂产业绿色升级”行动,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这种“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良性循环,让教育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当2万名参训党员在项目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动,更是一座城市对“如何建设新时代党员队伍”的深刻回答。在建设“更好潍坊”的征程上,持续创新的党员教育,必将成为凝聚二十余万党员力量的永恒火炬。返回潍坊大众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