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潍坊|(1)《怀潍县》——郑板桥

2025-03-24 17:30:0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高学芬 黄洁

  编者按:

  于诗影间,邂逅潍坊。潍坊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潍坊的风光,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当诗词遇上影像,就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潍坊灵魂深处的大门。

  从古老的东夷文化起源,历经岁月变迁,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仁人志士,也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那些墨客文人,或漫步街巷,或凭栏远眺,思如泉涌,挥笔写下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赞美。他们的诗词,是潍坊历史文化的生动注脚,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里的眷恋、对生活的感悟,历经千年仍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春日,沂山的漫山遍野繁花似锦,仿佛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夏时,莱州湾的海浪翻涌,展现出磅礴的气势;秋天,石门坊的红叶似火,层林尽染,宛如诗意的梦境;寒冬,峡山的湖面在阳光照耀下,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静谧而美好……几乎在潍坊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寻到美妙的色彩。这些迷人的景色,通过镜头被定格成一张张珍贵图片,成为更好潍坊的生动记录。

  《诗“画”潍坊》,诗词与美片相互交融,彼此映衬。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彼时彼刻的心境。而一张张美图,则让诗词中的意象变得鲜活可触,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可更加直观地领略潍坊的魅力。一起走进潍坊,在诗影交织的世界里,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浪漫相遇,感受她的绝代风华。

  《怀潍县》

  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斗春归。

  大众拍客 高学芬

  大众拍客 黄洁

  大众拍客 吕慧玲

  大众拍客 田爱明

  大众拍客 王菁

  大众拍客 魏征业

  大众拍客 星空荷

  大众拍客 陈冬娜

  《怀潍县》,此诗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所作,描绘的是潍县(今山东潍坊)春日民间游乐场景,既有世俗生活的鲜活,又暗含文人雅趣。全诗通过四组意象,构建出动静交织的春日画卷。

  纸花如雪满天飞:

  纸花或指风筝(潍坊风筝文化源远流长),或指清明、寒食节悬挂的纸制装饰。

  如雪,既形容纸花纷繁洁白,又暗喻春寒未尽的气候特征,与后文“斗春归”形成呼应。风筝高飞象征民间对自由的向往,纸花飘落则暗示节令更替的短暂与唯美。

  娇女秋千打四围:

  少女荡秋千的欢快场景,展现民间生活的生机与活力。“打四围”一词,既形容秋千荡至高处的惊险,又暗示少女身影灵动、笑声盈耳。郑板桥曾任潍县县令,此句或反映其对民间风情的细腻观察,以及对百姓安乐生活的欣慰。

  五色罗裙风摆动:

  罗裙色彩斑斓,随风舞动,与漫天纸花形成色彩交响,强化春日绚烂的感官体验,视觉冲击感十足。“五色”暗合五行哲学,象征万物复苏;裙摆飘动则似春神降临,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灵动。

  好将蝴蝶斗春归:

  以拟人化手法,蝴蝶与少女“斗”春,既写蝴蝶追逐罗裙的实景,又暗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春归”二字点明季节流转的终局,而“斗”字则赋予画面对抗性与生命力,形成“留春”的诗意张力。

  郑板桥以简练白描勾勒场景,赋予画面哲学深度。诗中既有市井游乐的烟火气(如荡秋千、放纸鸢),又含文人雅士的审美意趣(如“斗春归”的拟人化修辞),反映郑板桥“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诗中所绘场景与潍坊传统民俗高度契合,如清明踏青、风筝盛会,至今仍是潍坊的文化符号。

  四句28字,将潍县的春日盛景凝练为永恒的文学意象。纸花、秋千、罗裙、蝴蝶,既是世俗欢愉的载体,亦是哲人观照天地的镜鉴。此诗不仅为潍坊留下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更以“斗春”之姿,启示后人如何在时光洪流中书写生命的倔强与诗意。

  与此同时,诗中“斗春”精神可引申为对技术革新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隐喻,不乏为呼应潍坊“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