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里的植物经受不了大自然的风吹雨打,“襁褓里的婴儿”永远无法适应社会的竞争。挫折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波澜,我们要把他当成一种警示和经验,刻在自己成长的骨子里。
2017年7月,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给自己儿子所在学校做毕业演讲时,有过一个精彩的片段,这个片段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约翰·罗伯茨是这样说的:“我希望在未来的岁月中,你能时不时地遭遇不公,唯有如此,你才真正懂得公正的价值。我希望你尝到背叛的滋味,这样才会领悟到忠诚的重要。我还希望你时常感到孤独,唯有如此,你才会视朋友为心灵的港湾。我祝你们偶尔运气不佳,你这样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从而明白,你的成功并非天经地义,而他人的失败也不是命中注定。当你偶尔失败时,我愿你的对手也时不时地幸灾乐祸,这样你才会懂得相互尊重的竞技精神有多重要。我希望你被无视,唯有如此,你才懂得,倾听他人有多重要”。这段演讲渗透了一个主旨意思,那就是人生会有很多不如意,只有经历过挫折才能让你更加成熟和珍惜美好。
现在的孩子出现了众多的心理问题,外部环境的压力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从自身成长来看,生活的太如意,经历的太顺利,保护的太严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想让孩子吃苦,不想让孩子受罪,不想让孩子受挫,不想让孩子冒险等等┅┅太多的父母不想让孩子锁进了温室的“大棚”,但当他必须要走出这个“温室”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经历都是打击,脆弱的心理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各种的问题会接踵而至,所以,适当地让孩子经历一下挫折是非常有必要的。
“爸爸带孩子只要活着就行”,这是女人经常评判爸爸带孩子的结论,但你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爸爸带出来的孩子往往自立性很强,胆量大,敢于冒险,而且活泼开朗,这其实与爸爸的“放手”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种“放手”虽然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其中的过程是不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受点委屈是心理强大的积淀。孩子一受点委屈就去哄,就去帮他找平衡,甚至没有底线,没有原则的去迁就和顺从,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极有可能会三观不正,因为在他眼里,世界都是欠他的,所有的不如意他都会向外人发泄,即使父母也不例外,而且父母很有可能会成为他发泄的重灾区,看过《变形记》的人想必都会有所感触。所以,我们要在孩子的儿童时期就要引导孩子多从自身上找问题,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迁就他,把问题和责任推给别人,多让孩子在委屈和挫折面前学会自我反思。
要让孩子懂得享受幸福是用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很多家长存在一个过于偏执的想法,“我受过的苦,不能再让孩子去受苦”,所以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过于宠爱,从而导致孩子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个“一要就给,一哭就成”的错误思想。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这种思想导致的后果就是“索要无度,幸福无存”。对孩子来讲,不经过凉水洗碗,就不会懂得妈妈手上为什么会出现裂纹,涂抹护手霜不是为了美容,而是为了疗伤。不经过劳动获取财富的教育,就不会懂得父亲“一醉解千愁”的苦处。要让孩子懂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是因为有人在背后的努力付出。学校安排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不是一种“摆拍”的任务,而是真正让孩子去体验、去感知、去了解生活的那些艰辛和不易,从而让孩子懂得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和孝敬父母,只有发自内心地感触,才会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观。
刻在骨子里的是经验,也是教训,是成长的“骨骼”,也是“肌肉”。一帆风顺只是祝愿,磕磕绊绊才是生活。人的一生,没有什么所谓的风平浪静,坎坎坷坷、起起伏伏才是真正走过的路。现在的我们,要学会利用曾经走过或感受过的经历去教育孩子,让他在你可控的范围内去承受那些他本应该承受的东西,让历练助其成熟,让挫折锻其坚韧。
(作者:蔡风虎,安丘市青云山小学党总支书记。中小学高级教师,潍坊市铸魂育人先进个人,安丘市劳动模范,安丘市立德树人标兵,多次荣获教研成果奖和创新成果奖,出版专著《在自主教育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