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
仓廪丰实,新粮满囤。近年来,潍坊昌邑市始终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从建“良田”到育“良种”,再到用“良技”,不断探索全链条稳粮增收新路径,夯实粮食安全底座,助力实现“仓满廪实”。
脚下有“良田”,农田基建夯实生产“耕基”
日前,在潍坊昌邑市柳疃镇的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工程机械在田间穿梭,开展平整土地、开挖渠沟、整修道路等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2024年昌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分别在柳疃、饮马等乡镇实施,充分利用冬闲时节和晴好天气,积极抢抓工期。
“正在施工中的柳疃项目就是将张家车道村北原有的沟渠进行挖土加深并做防渗护坡。”昌邑市农田建设科科长王坤辉介绍说,项目建成后既可以存储汛期雨水用于农田灌溉,又可以作为排涝设施,做到旱能浇、涝能排,与此同时配套建设的节水灌溉、输配电设施更是补齐了农田基础设施短板。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确保这一“国之大者”的前提和根本。近年来,昌邑市加快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针对北部乡镇耕地盐碱化、农业灌溉用水缺乏的实际,在柳疃镇组织实施“长藤结瓜”模式的农田水利建设,将原有的村庄、田间湾塘串联成一个个小型的水源水库,配套建设和改造水渠、排水沟、泵站及桥涵等,完善农田灌溉及排水设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田”变“良田”。修路架桥、打井通电、铺管通渠,既有传统的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又有物联网、AI技术、大数据、云平台等数字科技的赋能加持。仅2023年昌邑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5600余万元,配套建设泵站35座,埋设输水管道2.7千米,衬砌、维修输水管道7.8千米,建设墒情、苗情、虫害等监测系统15套,北部受益农田3.1万亩。
面积是产量的基础,播种面积稳住了,产量才能有保障。昌邑市探索创新盐碱地综合利用系统方案,形成行之有效的盐碱地改良“六步法”,即通过引水蓄水、提取卤水、深翻土地、淡水压碱、作物吸盐、培育良种六个步骤,有效改良了土壤性状。昌邑青阜农业综合体土壤含盐量从10‰以上降到1‰以下,粮食亩产量从不足700斤跃升至2700多斤,昔日荒芜的盐碱地变成“吨余”丰粮田。
“我们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紧紧抓在手上,目前昌邑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3.17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67.6%。”昌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闫文志说,让许多昔日低效田、撂荒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真正让“藏粮于地”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种植有“良种”,种业芯片解锁丰产“密码”
来到位于昌邑市饮马镇的潍坊望家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验示范田内,一块块绿油油的小麦连绵不绝。
“公司的展示基地2024年展示小麦新品种50余个,大面积示范品种6个,建议淘汰品种1个,其中展示的山农28、山农48号、鲁研951、潍麦13等品种在今年秋种时进行了重点推广。”公司总经理杨召强介绍说。作为省农业农村厅认定的首批省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公司承担着省农业农村厅种子管理总站小麦、玉米新品种在昌邑的展示评价工作,每年展示示范小麦、玉米品种120个以上,成为重要的小麦、玉米良种示范推广基地。
昌邑是种粮大县,年播小麦面积在80万亩左右。但由于地形南北狭长,北部盐碱、中部平原、南部丘陵,土质气候呈现多样化的表现,因此对种子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因地择种。
为了让老百姓能够选到最适合自己的种子,昌邑市建立了新品种展示评价中心,并且在小麦生育关键期进行现场观摩培训,以种子的现实表现指导农民选种用种。
“种子选得对不对,关系着一年的收成。每引进一个新品种,我们都会针对昌邑不同的土质气候条件分别试种两年,摸清种子的‘脾气’再进行推广。”昌邑市农业农村局种子科科长苏咏梅说。2023年,昌邑市引进试种的小麦品种将超20个。经过一系列测试,最终在2024年秋种时选定了7个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一粒粮种,万担好粮。近年来,昌邑市坚持把良种的引进推广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之义,不断加快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与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选育适应北部盐碱地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加快具备高抗逆、耐盐碱、耐干旱等特点的“山农38”“山农48”等多种优质小麦品种推广种植,将北部大面积盐碱地改造成“新粮仓”。
与此同时发挥农业农村部门的主导作用,每年制定印发主要农作物良种统一供种实施方案,引导各类种植主体规模化种植优质小麦、玉米品种。充分发挥昌邑种业有限公司、东方种业有限公司等种业生产经营龙头企业主体作用,与镇街、村庄或者农户签订供种协议,大面积推广抗病强、品质优、产量高的小麦、玉米新品种,该市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为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奠定坚实基础。
管理凭“良技”,技术服务筑牢高产“成色”
在昌邑市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一望无际的麦田里矗立着一根根1米多高的水管。“现在浇地可方便了,只要有手机,随时随地都能浇水!”综合体的孙广志拿起手机,笑呵呵地向记者展示“大数据智控中心”App(应用程序)的界面,只需轻轻一点,喷灌设备就可以立即启动,远程浇水在这里成为现实。
种田有良技能让生产事半功倍。“在数字时代,种植技术与农药、化肥、种子、农具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农资,我们向山海要食物,也要向技术要食物。近年来,昌邑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12.6万亩,建设了数字粮田、数字菜园、数字牧场等9个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培育了‘青山庄园’‘绿色大地’等特色品牌,有力带动了农业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闫文志说。
从“看天吃饭”逐步走向“知天而作”。昌邑市成立了粮食作物单产提升工作专班,印发《全市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持续开展“千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技术人员下沉一线,集成推广压茬直播、单粒精播、合理密植、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化控防倒、后期“一喷多促”等全生育期精准调控技术,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运用,加快了专家产量向农户产量转化、典型产量向大田产量转化,实现粮食单产大面积提升。
粮食生产既追求产量,也追求品质,更注重提高种粮综合效益。该市每年组织市、县、乡多层次的高素质农民培训20余场次,“科技特派员”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现代农业科技带到田间地头,把传统农民培养成“田秀才”“土专家”。搞好集中培训的同时,点对点的技术指导同样必不可少,该市制定下发了《关于扎实做好稳粮保供网格化帮包指导服务的通知》,组织植保、农技、土肥等方面的专家与200多个规模种植主体结成帮包对子,生产中遇到疑难问题,一个电话或一个微信信息,技术人员立即到田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为种植农民解疑答惑。从2018年开始,该市共培训农民3200多人次,正是这些培训的学员中,涌现出大批的种粮高手、技术专家、农场场主、合作经济负责人。
一籽落地,万籽归仓。昌邑粮食生产已经连续五年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连续14年获得“全国产粮大县”政策奖励,田畴沃野上的辛勤耕耘,必将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中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