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潍坊之文化篇⑦|苏东坡与潍坊的千年情缘

2024-09-13 18:21: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牛鞠榕

  编者按:走遍千山万水,还是家乡最美。我们生在潍坊、长在潍坊、扎根在潍坊,这里的山水有灵性,城市有底蕴,街巷有故事,生活有烟火,一草一木让我们心欢,一砖一瓦让我们心安。大众网潍坊原创专题《爱上潍坊》,带你观美景、品生活、探街角,共同寻找爱上潍坊的N个理由。

  大众网记者 牛鞠榕 潍坊报道

  一双慧眼看穿疾苦,两只巧手写尽沧桑。九百五十载光阴流转,苏轼留在密州(今潍坊诸城一带)的足迹与身影竟变得愈发清晰起来。他虽身处一州之隅,却能将目光投向四海八荒,让为国为民的烈烈旌旗始终飘扬在心间。无论是“坐观不救亦何心”的为民请命,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都深深影响着一代代潍坊人,也造就了如今烟火温情与豁达包容共存的城市气质。

  苏轼刚到任时,恰值旱魃为虐,颗粒无收,无数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求生。他不顾舟车劳顿直言上书,将百姓的艰难困苦一一详述,还写下“特与量蠲秋税,或与倚阁青苗钱”的真切话语,恳求朝廷豁免密州秋粮赋税,以此减轻百姓负担。

图源:视觉中国

  为了挽救蝗害横行、赤地千里的破败景象,苏轼日日奔走于乡野之间。除了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治理蝗虫的经验,他还亲自带领村民探索捕蝗救灾的有效方法。不仅主张采用火烧和泥土深埋的方法铲除蝗虫,还动用官仓之米奖励捕蝗人并动用,正如其诗记录的“荷锄散掘谁敢后,得米济饥还小补”。开仓赈灾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起了百姓的灭蝗积极性,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利用各种简易工具,战斗在对抗蝗虫的第一线。最终,原本被蝗灾笼罩而显得死气沉沉的田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图源:诸城新闻

  苏轼用满腔热血铸就爱国之魂,用一片丹心书写为民之情,不仅创造出了卓越的政绩,还留下了诸多传世佳作。在密州任职的两年时光里,他先后创作了126首诗,18首词,文赋59篇,共计203篇。有抒发豪迈气概的“西北望,射天狼”;有品味人情冷暖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一篇文赋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才情,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对世事的洞察和对天地万物的哲思。

图源:诸城新闻

  何为超然旷达,何为壮志豪情,何为悲悯苍生,何为家国情怀,苏轼用行动回答了这些千古之问。他的一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让后人能在品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汲取前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