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场文化盛会,探寻以“礼”为先的郑玄文化

2024-08-16 06:06:0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姚双玉

  大众网记者 姚双玉 潍坊报道

  在岁月的长河中,“文化”二字始终贯穿于潍坊的历史文脉,生生不息,郑玄文化便是潍坊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8月14日下午,“东亚文化之都”潍坊活动年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开幕式在潍坊举行,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潍坊,共同挖掘、传播郑玄文化。

  以郑学为引,举办一场文化盛会

  潍坊,襟连海岱,道承齐鲁,8000年文脉悠长,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齐文化与鲁文化在这片广袤厚重的土地上交汇融通。这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灿烂、文脉绵长的文化大市,也因经学大师郑玄而被誉为两汉经学重镇。

  郑玄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近日,潍坊这座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城市,以“郑玄文化”再度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潍坊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活动期间,嘉宾们赴峡山区拜谒了郑公祠,参观了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以及郑玄文化交流展,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交融共生。

  开幕式上,《郑玄全集》新书举行了首发仪式。《郑玄全集》新书,囊括《毛诗郑注》《周礼郑注》《仪礼郑注》《礼记郑注》等30余种文献,呈现了郑学的全貌。新书的出版,不仅是对郑玄学术成就的一次全面总结,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传承与弘扬。

  主旨演讲过程中,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交流着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独到的见解。他们通过精彩的演讲,对郑玄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不仅让在场的听众对郑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今后的研究和传播指明了方向。

  “学问之神”郑玄,是“读书破万卷”的源头

  郑玄是谁,做了什么?又有何贡献?日前,大众网潍坊站记者前往郑玄故乡潍坊市峡山区进行探寻。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潍坊市峡山区郑公街道)人,东汉经学家。他遍注《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等诸经,世称“郑学”,为中国传统学问公认的高峰,对古典学术的许多领域影响至深至巨至今。

  不了解郑玄的人看到这段文字,会以为他担任的是如今的“翻译”一职,但实际并非如此简单。峡山区郑公街道文化站学者谢美龙研究郑学多年,他告诉记者,郑玄当时注释所做的工作远远超乎想象。“他的注释,不仅是注释单个的词,他会把来龙去脉背后的整个世界揭示出来,比如说婚礼怎么行礼,为什么要行礼,行礼的制度来源于哪里等一些详细内容来做标注。”谢美龙说,注释后的作品比原著更为丰富,有的要丰富几倍不止。

  当时,信息传递缓慢,为何郑玄仍能成就这番“伟业”?从他晚年时写的《戒子益恩书》可知一二。文中,郑玄自述: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可以得知郑玄游历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遍访通人大儒,求学问道,可谓游学之祖,且游学时间近二十载,世所罕见,终于成就“经神”之名,即学问之神。

  此外,在谢美龙看来,郑玄还是“读书破万卷”的源头。南朝萧统说:“三冬勤学,慕方朔之雄才;万卷常披,习郑玄之逸气。”唐代杨炯说:“书有万,览之者郑玄。”唐史承节说:“书有万卷,公览八千。”随后,有了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

  “经学大师”郑玄,“礼”字贯穿一生

  郑玄出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少时聪慧,“八九岁能下算乘除”,13岁能诵“五经”,并爱好天文、算学,被邑人誉为“神童”。19岁时便被推为乡啬夫,后深得北海相杜密赏识,推荐其去京都太学学习。期间,郑玄跟随著名学者深入学习了儒家经典及天文、历法、数算等科目。此后,郑玄四处游学,遍访名家,拜师马融习得学说精髓。郑玄辞归故里时,马融深知其学问已全面超越了自己,发出“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的千年感叹。

  郑玄在外游学十几年后,回到故乡高密,先后在青岛、淄博、青州、徐州等地注经讲学。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袁绍与曹操决战于官渡,袁绍欲借郑玄的威望收买人心,逼郑玄从军,郑玄抱病行至河北元城,在六月逝于沙鹿,终年74岁。

  中国是礼仪之邦,孔子曾向学生传《礼》,通过孔门后学著述、传承,形成《礼记》。郑玄用一生遍注儒家经典,构建了一个完备的礼学体系,《礼记》因郑玄为之作注而更为人熟知,不仅和《周礼》《仪礼》一起被后世合称为“三礼”,更位居“三礼”之首。

  可以说,“礼”是郑玄一生的信仰,以“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为平生志向,通过注释、教学,传承礼学,是他一生的使命。

  清代学者戴震曾评价他“汉之郑康成,宋之子朱子,其学皆殊绝之学,其人皆亘古今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人……康成氏者,集汉儒之大成者也……朱子者,集宋儒之大成者也。”段玉裁也曾评论道:“千古之大业,未有盛于郑康成氏者也。七略必衷六艺,删定必归素王。康成氏,其亦汉之素王乎?”由此可见,郑玄的注释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城市进步的灵魂所在。于潍坊而言,郑玄文化是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早在1988年,全国郑玄学术讨论会就在潍坊召开。近年来,峡山区先后举办了海峡两岸郑玄学术研讨会、郑玄经学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郑玄诞辰1895周年文化交流会等学术活动,对郑玄所注、撰写的典籍整理归档,建成康成书院,举办大学新生传统冠笄礼、入学儿童入泮礼等文化活动,探索以“郑玄礼仪文化”为内核的“双礼”基层治理体系,推动郑玄文化发扬光大。

  “礼,时为大”,这是华夏文明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人独有的民族凝聚力。一场文化盛会,全方位展示了郑玄文化研究、儒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郑玄文化也会在潍坊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