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09:54:00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昌邑晴埠村老两口坚守26年,不少人来参观怀旧
在昌邑市石埠经济发展区晴埠村,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旧式供销社代销点,两名60多岁的老人坚守在这里已有26年,并以过去的方式为村民打酱油、打酒。12月27日,记者了解到,目前仍有不少村民喜欢来此买东西,也有不少人来此参观,怀怀旧。
代销点保持原貌 “凹”字柜台仍在
持续几天的雾霾过后,天空终于放晴了,处于农闲时期的村民走上街头巷尾,伸伸懒腰,晒晒冬日里的太阳。在昌邑市石埠经济发展区晴埠村村委会办公室的东侧,有4间上世纪七十年代留下来的老房子,甚是引人注意。老屋窗户上的油漆已经脱落,玻璃出现了裂缝,两扇门无法对齐关上,阳光透过门间的缝隙照进屋里,留下一道长长的光影。
这4间老房子以前是村里的供销社代销点,后来承包给个人,仍是代销点。40多年过去了,里面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布局,就连墙角的一块砖头都没变动过。时代变迁,岁月浮沉,可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止了,它用不变的容貌向人们诉说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乡下人购买生活用品的故事。
轻轻推开代销点的大门,年代气息扑面而来。显然,里面装饰已经老旧了,屋顶的天棚表面已有脱落,墙面上布满灰尘,地面还是原来的土地。最有时代特色的是那个青砖砌成的柜台,呈“凹”字形,将货架和顾客隔开。这个柜台有1米多高,宽0.8米,台面是用混凝土抹成的,常年使用,表面早已变得非常光滑。柜台的东西两头也还保留着折叠的木质小门,小门打开时,人可以从这里通过,小门关闭时,就和台面连接在一起。
台面的后面就是木质货架,虽已用了40多年,仍保留完整,只有个别出现了断裂。每一层货架上都摆着商品,但是像顶针、老式灯泡等,很多东西如今已不多见了。
货架摆设丝毫没变,打酒、打酱油仍用拔提和漏斗
晴埠村的这个代销点不仅保留至今,里面商品也非常齐全,不仅有五金用品,还有生活用品、学生用品。不少村民尤其是老年人,也都习惯到这里买东西。
今年64岁的孙素娥老人对这个代销点有着特殊的感情,她和老伴时常坐在西侧的煤炉旁,等着为村民服务,不知不觉,炉子上坐的水就烧开了。“几十年了,这里不仅货架保留下来,商品的摆放布局也丝毫没有改变。”孙素娥说,南侧的货架上仍是五金用品,有插排、灯泡、铁锅等;北侧货架上摆放的还是生活用品,有洗衣粉、暖瓶等;东侧货架上则是学生用品和烟酒。“以前,每类商品的货架前都会站一名销售员,现在这里只有我们老两口了。”
过去,人们不是“买酱油”,而是“打酱油”,因为那个时候的酱油都是散装的,要用拔提来衡量酱油的多少,而这种古朴的方式在代销点里保存下来。在代销点的东侧,还摆放着一个酱油缸,里面盛放着酱油,上方的台面上摆着拔提和漏斗。
“现在还有不少老年人喜欢吃散装酱油。”说着,孙素娥向记者演示了“打酱油”的过程。她用拔提将酱油提出来,倒进漏斗里,漏斗连接着一根塑料管。顾客打酱油时,只要将塑料管的另一端放进瓶子里就可以了。“一拔提酱油是半斤,顾客一般一次打一两斤酱油。”孙素娥说。
在酱油缸旁边,还有两个酒缸,里面盛着散装酒,度量工具也是拔提和漏斗。“很多老人喜欢喝散酒,就到我这里来买。因为对他们来说,喝这样的酒,才更有味道。”孙素娥说。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