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8 10:20:00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刘凤伟(前)和他的《清明上河图》。
昌乐瓜农刘凤伟已完成二十多幅烙画作品,梦想办个展览
昌乐县宝城街道刘家庄村,几乎每家每户都种瓜,47岁的村民刘凤伟也是。然而除了种瓜,他还有一门绝活——木板烙画。刘凤伟20年来共完成烙画20余幅,幅幅经典,最近他又完成了长10米的烙画《清明上河图》,甚是壮观。
六年烙完一幅画
5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刘凤伟家,一进门就看到了客厅里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分布在4块统一规格的三合板上,共计10米长。烙画完整地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每一个细节,大到房屋凉亭,小到树叶水波,栩栩如生,足见作者之用心。
刘凤伟说,他2009年开始着手准备烙《清明上河图》,烙一幅画相当于同时画了两幅一样的画。“所谓烙画,就是用烙铁等工具在木板上熨烫出烙痕,用一个个烙痕组成一幅画。”刘凤伟说,烙画的第一步是用笔在木板上画好图案,然后用烙铁一点一点烙上去。所以他必须先把《清明上河图》原图描摹到三合板上,然后再用烙铁烙出来。由于还要忙地里的活,他只能利用农闲或晚上的时间烙画。
就这样,断断续续,《清明上河图》用了6年时间才烙完,这是他迄今为止制作历时最长、画幅最大的一件作品。
从小喜欢画画,磨制电烙铁当画笔
刘凤伟只有初中文化,和瓜打了半辈子交道,却能烙出这么精细的画,人们都很吃惊。他的哥哥刘凤祎说:“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小时候经常拿着小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还买了很多美术书籍自学。”记者看到,刘凤伟的书橱里全是各种绘画书。
大约20年前,刘凤伟在一个画展上,遇到了一个展览烙画的画家,从此对烙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向那位画家请教一番后,回家就开始自己琢磨烙画。一开始他没有工具,就找个废弃木板,用铅笔描好后,生起炉子,把细铁棍烧红烙画。但这种方法温度不好掌控,一不小心木板就烫焦了,画也毁了。“烙画的颜色主要靠笔的温度来调控,浅色的部分温度低一点,深色部分温度高一点,把握不好温度很容易就焦了。”刘凤伟说。
后来,刘凤伟在看别人焊接时发现了一种能调控温度的电烙铁,这种电烙铁有粗有细,插上电就能调节到自己需要的温度,拿来当画笔正好。从那以后,刘凤伟画桌上的“笔”就成了各种各样的电烙铁。记者看到,这些电烙铁都有“笔尖”,有的尖锐,有的较钝,都是他买来后自己磨的。
20年来,在零零散散的时间里,刘凤伟共完成了20多幅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裱起来挂在了客厅里,有的包好后放在了书房里。
感激妻子支持
记者了解到,刘凤伟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家四口的收入全来源于地里的瓜,他没有办法把全部精力放在烙画上。“我很感激我的妻子,村里很多人不理解我烙画,认为我不好好种地挣钱,光知道烙些没用的画,不但不挣钱还往里搭钱。但我妻子从来没抱怨过,一直尽心尽力照顾好家里和地里,支持我烙画,给了我很多鼓励。”刘凤伟说。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就这么一个烙画的爱好,我觉得挺好的。他只要有时间就窝在书房里画画、烙画,有时候一直弄到半夜两三点才睡,要不就早上很早起来画,我很担心他身体受不了。”面对丈夫对烙画的痴迷,刘凤伟的妻子张春华很支持,只是担心他的身体。
记者了解到,之前刘凤伟家包着10亩多瓜地,可年前他生了一次病,现在身体还没恢复好,就退了部分地,只留了7亩多。平时忙完了地里的活,刘凤伟就回家休息,也不再一头扎进书房了。“现在烙着一幅很小的荷花图,从过年开始,现在还没弄完呢,等身体休养好了再接着烙。”刘凤伟说。
木板烙画并不像普通绘画那样便于携带,刘凤伟家住农村交通也不便利,所以他的作品很少展出。他希望今后能有机会给自己办一个展览。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