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16次参加高考被称为“高考最牛钉子户”

2012-06-07 10:32:00    作者:   来源:重庆晨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图片来自:重庆晨报

  图片来自:重庆晨报

  编者的话>

  此时此刻,21万重庆考生正紧张伏案,从容抒写他们从一段青春期到另一段青春期的人生答卷。无论他们此前多么紧张,焦虑,他们都要迈过这道坎,我们要为他们感到欣慰,为他们祝福。也许此刻,作为家长(微博)的你还等待在考场外,可以稍微松口气,重新回味那些快乐、焦虑、繁忙、寒来暑往、酸甜苦辣的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微博)也是一场成年人的考试,所以,本报今天选取了三个与高考有关的人物作为视角,以成年人名义来观察和思考有关高考和大学的话题……

  5日下午,被称为“中国第一铁脑壳”、“高考最牛钉子户”、“中华第一考王”的成都人梁实第16次拿到高考准考证,准备再次走进高考考场,再次向着自己的大学梦迈进。他对记者说,“今年感觉还是没底”。

  (6日《广州日报》)

  人物:梁实

  档案:16次参加高考,被称为“高考最牛钉子户”

  最牛考生大学梦过于沉重

  梁实迎难而上固然是值得赞赏的品质,然知难而退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勇气?

  30年来已有15次参加高考均没有通过,足以证明梁实不是一块“参加高考的料”,也可以说是他与现行的高考制度“有缘无分”。为了参加高考,从黑发少年到“两鬓略显斑白”,人生青壮年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那个遥远飘渺的大学梦想,假如他将这份锲而不舍的斗志应用于其他适合他做的事业,定能取得不菲成绩。

  退一步说,就算他今年或今后如愿以偿实现数十年让他痴迷的梦想,等到大学毕业他已年近五旬,他能指望上大学给他的人生带来什么实质性改变呢?如果他考大学仅仅是为圆一个人生的梦想,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这个梦想仍然过于偏执与沉重。

  现代社会日趋多元,考上大学是一种成功,但考不上大学并不意味人生的失败,人生应该有更多的可能与选择。社会需要专家、学者型的研究人才,也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和众多普通劳动者,一个人要懂得放弃才是大智慧。

  对于梁实来说,当务之急并不是考得上考不上大学,而是调整自己的思维,解放思想,明白大学梦固然可贵,其他梦想也不能丢失,更不能因为大学梦而泯灭了其他可能实现的梦想。为了一个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而皓首穷经,不仅耽误其他事情,也给家属与亲人带来困扰,更是个体及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涂启智(媒体工作者)

  北京大学(微博)保安甘相伟近日出版了《站着上北大》一书;北大校长周其凤亲自给该书作序并调侃称:“我是学化学的,文笔不好,还因为写了一首《化学是你,化学是我》,让满世界都知道我文笔不好……。”(6日《中国青年报》)

  人物:甘相伟

  档案:北大保安,通过成人高考考上北大中文系

  “站着上北大”与平常心高考

  “一切为高考让路”!在当今中国,唯有这样一种诉求能得到公众最大限度的宽容和理解。在这种全民性高压空气里,即使那些成绩过硬、信心满满的少数考生,此时也难得享有快乐。学校到家庭、再到整个社会所营造的重视气氛,非但不能给学生减压,反而更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笼罩在考生的心头。所有场景都告诉你,拼死一搏的时候到了。

  甘相伟作为一个保安,工作枯燥而单调,仍乐此不疲地读书写书、收获到了一般考生不曾有过的快乐。笔者之所以将高考生与他联系起来,是从二者对比中看到强烈的反差,后者将自己的生活工作视为“天堂”,前者更多把进入考场看作“炼狱”。

  世界上许多天壤之别的事情,其实最大差距仅在于内心的态度。作为一个保安,在天之骄子、人才济济的北大为学生教师站岗敬礼,内心的自卑可想而知。但如果认为是对知识的敬重与行礼,内心就会平衡;如果将保安岗位作为机遇,决心利用北大丰厚的资源来充实自己时,就会对在这里工作备感珍惜而产生热爱。甘相伟这样描述自己每天的“三重角色”:保安、学生和作者。而后两个身份,恰恰是在热爱与快乐中创造出来的。

  高考的竞争是残酷的,可人生的道路却丰富多彩。《站着上北大》是一个书名,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李而亮(资深评论员)

  6月5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来到武汉,为今年的高考招生做宣传。这位人称“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的老人,谈及高校改革满脸忧思:“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本报今日38版)

  人物:朱清时

  档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被称为“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

  钱学森之问与朱清时之忧

  对于“钱学森之问”,钱老自己当时是公布了答案的。他在认真回顾和全面检讨了现行教育体制、高校运行机制之后提出,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这一事关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乃至整个民族未来的严肃命题,除了钱老的自问自答,除了朱清时院士这样人数寥寥的高校改革者敢于冒着风险说真话,数千所高校至今鲜有人应。各级教育官员更是顾左右而言他。

  把大学办给什么人上、把大学交给什么人去办、把大学办成什么样,前提和条件的不同必然导致结论的迥异。回顾这些年的高校发展,没有把大学交给“学人”去办、不尊重“教授自治”的规律、赋予高校太多行政化色彩,正是高校弊病丛生的渊薮。把大学交给商人办,只能办出学费畸高的高等教育产业化;把大学交给官僚办,只能办出处长、科长满天飞的高校衙门;把大学交给学匪、学霸、学术掮客办,只能“办”出诸如正副教授职称评定中“评委开房收钱”的系列丑闻,高校接连陷入腐败高发区的大学版拍案惊奇……大学办不好,至少是对紧张拼搏参加高考的孩子们不负责任。□张培元(教师)

王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