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出国考察团”的曝光,完全有赖于网友“魑魅魍魉2009”贴出的材料。现在,除“魑魅魍魉2009”自己透露的“一个IT行业的技术蓝领”外,没人知道其真实身份,更无从了解其姓名、性别等个人信息。
甚至“魑魅魍魉2009”在11月26日10时34分于天涯“贴图专区”发出的帖子——《晒晒咱们公务员的福利》(这个帖子被网友转载时改了个更显眼的标题——《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也被删除了。
记者查询后发现,“魑魅魍魉2009”这个网名是2008年11月26日10时10分注册成功的,24分钟后,《晒晒咱们公务员的福利》和帖子即发出,这也是以“魑魅魍魉2009”这个网名在天涯上发出的唯一主帖。
“魑魅魍魉2009”在选择网上曝光的同时还表示,图片原件已寄到相关省纪委。
有网友叹服“魑魅魍魉2009”的技巧:“先生是IT行业的人士,他懂得网络的影响,他知道纪委的权力,借用网络之手,借用纪委的权力,巧妙地完成了一次绝杀。”
但也有人怀疑“魑魅魍魉2009”并非“乘坐地铁时无意中捡到”有关资料,而是因出国考察团的江西省组织者与安排行程的旅游公司之间出现利益纠纷才这样做。
但无论如何,这起打着出国考察名义的公费旅游事件,在5个多月后才以这样一种“偶然”的形式东窗事发,不由得让许多人感叹:“还有多少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没被捡到?”
这次事件最能勾起人们记忆的是2006年11月20日,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以副检察长徐文艾为团长的公务考察团一行10人,在芬兰赫尔辛基机场办理入境手续时,被查出伪造芬兰司法部邀请函,以及擅自变更出访路线、增加目的地国家等违规违纪事实。那次事件同样是偶然被揭发的。
有评论认为,很多官员丑闻的暴露总是因为当事人的不小心或其他“意外因素”才偶然露出了马脚,而让监管机制每每尴尬不已。“这也就别怪大家戏称什么‘水管子反腐’、‘二奶反腐’、‘大火反腐’了。”
还有评论认为,偶然疏忽丢失了出国考察清单,被人捡到遭媒体曝光后受到查处,这是概率多么微乎其微的事件。公款出游这么大的利益诱惑,如此小概率曝光,这怎么可能让人“吸取教训”?由此认定“这绝对不会是‘第一批’或‘最后一批’公款出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