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卫视《非遗美食》开播 探寻粽子背后的秘密

2018-06-28 16:45: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娱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江西卫视 美食文化 见证者 端午 非遗美食 新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族 嘉兴粽子 吃粽子
[提要]除粽子之外,接下来每期节目主持人都会叙述不同非遗美食的历史和演进。节目以纪录片的形式来真实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匠心技艺以及非遗美食的制作过程,用食物来诉说历史与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声。

  食物与文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饮食文化,江西卫视特别推出中国饮食文化节目《非遗美食》,将于6月28日起,每周四晚21:25暖情播出!

  《非遗美食》通过主持人在全国寻找他们眼中的“非遗历史”及他们手中的“非遗美食”,讲述了非遗美食历史,还原地道烹饪技艺,趣味道来美食典故,它让一个个非遗美食项目从“纸上名录”走向百姓的“新家”。在首期节目中,主持人洪禹就以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为契机,为大家讲述吃粽子的缘由、古今粽子的区别、制作粽子技艺的传承等一系列和端午节相关的饮食文化。

  用粽子说故事 传统美食成为历史“见证者”

  谈及端午,大家就会想起诗人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据传屈原投江后,百姓为了防止河里的鱼虾吃食他的身体,才向河中扔粽子来喂饱鱼虾,以此保全他的尸体。那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逐渐演变成中华传统节日呢?主持人洪禹对此进行了解答。原来,古代百姓吃粽子是跟节气有关,而且这种习惯自先秦时代就有了。农历五月又被称为“毒五月”,为了尽力“消毒”,先辈经研究发现落叶竹和糯米结合在一起最有祛毒消暑之效,这才有了粽子。其中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又被认为最“毒”,这便有了“端午”。每一种传统食物的出现都绝非偶然,这背后蕴含着人类对生活的大智慧,它们是另一种历史的“见证者”。

  走进制粽手艺人 致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那现代粽子又是什么样呢? 在“粽子之乡”浙江嘉兴,71岁的冯月明老先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冯老自1978年至今已经做了四十年粽子,包粽子成为了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要想真的把粽子做好是十分考究的,从米、糯叶,猪肉的选择,到制作技法、时间长度,调料添加等都需要严格把控,才能做到精良。冯月明老人是许许多多嘉兴“粽子人”的缩影,有了他们,才让嘉兴粽子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除了嘉兴粽子,布依族的灰粽同样闻名遐迩。胖四娘是布依族灰粽的第四代传人,整个家族已经做了近百年的灰粽。布依灰粽最大的精髓是要将糯谷草烧成灰,和米一起揉。经过多年努力,胖四娘已经将自己的灰粽品牌推广出去,不仅让人们知道了灰粽,了解辉煌的布依文化,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和发掘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文化瑰宝。

  除粽子之外,接下来每期节目主持人都会叙述不同非遗美食的历史和演进。非遗美食文化传承了中国五千年的饮食文明,为中华民族铸就了一部辉煌的文化史。节目以纪录片的形式来真实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匠心技艺以及非遗美食的制作过程,用食物来诉说历史与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声。

  声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