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震监测 如何实时把脉地球动态

2020-07-29 09:43:54    作者: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地表至地心距离6300多公里,当我们的双脚踩在坚实的地表上,总有一种踏实感。其实,看似安分的地表之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大小不一的地震。为了能及时预防地震灾害并提前发出预警,地震台站应运而生。7月24日上午,在唐山大地震纪念日来临前,记者探访作为全省六个国家基本台之一的安丘地震台,揭秘地震监测“神兵利器”,探访如何实时把脉地球动态。

  扛着20多斤的测量仪器每天至少行走几万步

  7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安丘市金冢子镇的安丘地震台。当天有雨,山路有些泥泞,4名工作人员扛着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到地震台附近的郯庐断裂带、跨安丘-莒县断裂进行水准测量。两人扶着水准标尺,观测员操作一台形似录像机的数字水准仪,进行仪器操作读数并记录,还有一人在给水准仪打伞。

  据安丘地震台台长闫德桥介绍,这是利用水准仪和水准标尺,根据水平视线原理测定两点高差的测量方法。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直在仪器两端水准点上的水准标尺,读数计算出两点间高差,通过高差变化分析,测算地壳活跃程度。“别看这装备不起眼,操作必须精准,无人为误差,扛着这20多斤的装备,我们每天要在野外测量一个小时。”闫德桥说,遇上雨天要有工作人员撑伞、维护设备,遇上雪天要先扫雪再测量,野外作业时间也会延长几个小时。因修路、农耕等原因致野外测量点遭掩埋或损毁时,他们还需用铁锨等工具尽快修复测量标志。

  每天至少行走几万步是地震测量人员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除了在当地定点水准测量,我市其他县市区以及淄博市9处跨断层水准测量场,都是由安丘地震台的工作人员完成的,每月出差一周进行野外测量是常事。地震监测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或许一天的数据看不出什么,但每天坚持收集数据,经过长期积累,就能发现规律,为专家研判地震活动信息提供基础资料。

  24小时都要有人坚守岗位可监测到全球范围内地震

  定点水准、流动水准、体应变……每一个数据都是监控板块运动信息的关键一部分。地震台的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是及时采集、处理、上报数据,一天24小时都要有人坚守岗位,确保震后第一时间报送地震基本信息,在他们的字典中就没有“假期”这两个字。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连续可靠,风里雨里,他们都义无反顾。

  在地震台机房的电脑中,随时有不同的数字、波纹、曲线在跳动变化着,坐在屏幕前的闫德桥和他的同事们,密切关注着屏幕上的变化,集中精力飞速处理着手中的数据。据了解,安丘地震台的地震计可以实时监测地方震(震中距100公里以内)、近震(震中距100公里至1000公里)、远震(震中距1000公里以上)。“地震计分‘东西’‘南北’‘垂直’三个维度,监测地震信号。”闫德桥说,地震台地下室安装着一台深入地下的测震摆和拾震计,将监测到的“机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后,被传递到数据采集室,转化为“地震波形信号”,地震台的专业软件可实时分析出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

  记者在地震台的测震观测室了解到,该地震台能监测到全球范围内的地震,其中就包括当天上午在美国阿拉斯加发生的一次地震。据介绍,今年6月份,地震台记录到我省及沿海地区共发生天然地震10次,其中小于M1级的地震2次,M1.0-M1.9级地震8次,最大为6月8日7时山东莘县的M1.9级地震。此外,还记录到非天然地震36次,最大为6月10日19时山东邹城的M2.4级塌陷。

  一旦发生特殊情况需要到震中地实地监测

  地震台跟其他部门的办公区不同,处于山腰处,且没有高层建筑,周围十分空旷。“不仅如此,我们平时要么自带饭菜,要么去两公里外的便利店买。”闫德桥说,为确保有良好的地震监测环境和准确的测量数据,台站周边不能有工厂和高层建筑,尽量避免大功率抽水设备的使用。由于他们地震台处于地震带断层上,属于贫水区,台站地势又高,供水压力达不到,处于无水状态,平时只能开车拉大桶水喝。

  很多市民以为地震离我们很远,其实潍坊发生过多次地震,只是震级很小,属于地壳正常运动,但每次闫德桥他们都要忙活好多天。今年5月,昌邑市北孟镇一晚曾接连发生三次地震。监测到地震信息后,安丘地震台立即将数据上报给市应急管理局,调派昌邑当地工作人员前往勘察,确认是否是大震前兆,安丘地震台也24小时观测数据变化。“当时有两次M1.8级地震,一次0.5级地震,其中两个震级发生时间相差不过5秒。”闫德桥说,个别敏感的人在静止状态是有感的。

  “后来发现三次地震属于浅源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属于正常地壳运动,这种小震各地都会出现,潍坊一年出现三到四次很正常。青州2019年就曾发生过一次2.8级地震,当时住在楼房的人略有震感。”闫德桥说,让市民正确认识地震,正是他们工作的意义。一旦发生特殊情况,他们需要到震中地实地监测,若有重大地震或余震,他们能将信息及时上报,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怀禹 宋树云

  声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