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牛头镇村因地制宜发展草编 带领闲置劳动力脱贫

2019-07-17 09:14:00    作者:邓永杰   来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图为牛头镇村的老人们在编织。

村民们编织的草编制品。

  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牛头镇村位于盐碱地,农业基础薄弱。7月16日,记者采访了解到,该村利用当地盛产的芦苇,因地制宜,从2017年起开设了草编“扶贫车间”,草编产品甚至远销国外,让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尤其是老弱病残村民赚到了钱,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志愿扶贫、稳定脱贫的路子。

  开设草编“扶贫车间”

  7月16日,在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的草编“扶贫车间”里,几十名村民正在熟练地制作草编产品,欢笑声不绝于耳。他们整齐地坐成两排,面前是铁框和藤条,藤条在他们手里来回穿梭,各种形状的编织品很快成型,有杂粮筐、米桶、坐垫、蒲扇、鸡蛋筐等。车间内红柳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则不时地穿梭在村民中间,指导他们提升编织手艺,并仔细做好产品数量登记。

  这看似简单的草编制品,却是村民眼中的香饽饽,也是村里闲散劳动力的致富之路,这些都是靠红柳志愿服务队带头搞起来的。红柳志愿服务队是牛头镇村的妇女、党员、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带头人就是牛头镇村的妇联主席朱萍。

  朱萍介绍,牛头镇村是一个有8000多口人的自然村,也是寿光的红色老区,村里闲置劳动力多,“村内老、弱、病、残、妇人数多,为帮助这些人自力更生,提高劳动技能,我们因地制宜,发展起草编,并成立了草编车间。”朱萍说,为提高牛头镇村弱势群体的就业能力,促进牛头镇村发展与进步,他们根据村闲置弱势群体需求,充分了解困难家庭情况,先后引进了部分就业项目。这里还有一个天然的湿地,芦苇、蒲草这些资源也曾经创造过经济效益,但是大多都是粗放型的加工,经济效益较低,现在成立的牛头红柳草编社,让这些传统的草编成了致富的敲门砖。

  老人一年收入七八千

  提及村里的草编产业,牛头镇村不少村民打开了话匣子。他们纷纷表示,正是因为这两年发展起来的草编,让他们多了一份收入,而且还能照顾家庭。

  采访中,68岁的村民王会萍放下手中的活,向记者表达心中的满足。前两年,她的老伴脑溢血,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给老伴治病,家中负债累累,她也不得不在家照顾老伴,沉重的家庭负担加上老伴的医药费用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就在她一筹莫展之时,牛头镇村建起了草编“扶贫车间”,并有红柳志愿队的志愿者进行编织指导。“我加入了草编队伍,也给我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因为有了‘扶贫车间’,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脱贫更有指望,生活也更有盼头了。”王会萍说。

  今年72岁的王泮云和老伴早已经没有了经济收入,靠子女的赡养费养老,但如今他们老两口靠着这曾经不起眼的草编,不仅有了一份收入,还特别有干劲。“因为我们当地就有成片成片的芦苇荡,为草编提供了原料。”王泮英说,她年轻的时候做过草编,现在重新拾起这门手艺,一学就会。更让她高兴的是,一年下来,她自己光做草编制品就有7000多元的收入。“以前都是花孩子们的钱,现在我们自己也能赚钱了,也不累,赚多赚少,我们老两口有了一份收入,不用再跟孩子要钱了,也能减轻孩子们的负担。”

  草编产品远销国外

  草编制作是牛头镇村的传统手艺,后来这一手艺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不过,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对草编产品的需求增加,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抓住机遇,重新挖掘这一传统工艺,让其成为新时代惠民、富民的重要手段。

  朱萍说,如何重拾草编手艺,最初大家心里都没底。为打开这一局面,她带着大家跑市场,跑客户,找相关公司对接、考察,请来老师作指导。2017年8月,通过与寿光清雅草编建立合作关系,为村内的老年人和剩余劳动力提高技能,增加个人收入。

  同时,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党工委、管委会进行了市场考察,与寿光市扶贫办“扶贫爱心超市”进行电商对接,与清雅草编、青岛外贸等单位进行业务对接,与蒲公英公益组织合作进行“生机计划”公益项目培育,初步确定了以来料加工的模式运行,发动农村妇女、赋闲劳动力、老年人等学习草编,成立“草编车间”。该项目迅速得到村民的支持,村里的7名残疾人、4名低保户率先受益,还有100多人普遍受益。

  另外,红柳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免费帮周边镇街群众学习技术,对新龙电化福利车间及古城、台头、田柳等地几十个村的残疾人和农村妇女进行培训,辐射带动千余人加入草编队伍,切实带动百姓增收、致富。他们制作出的草编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国外。

  助力推动乡村振兴

  据了解,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牛头镇村走出了“志愿服务+就业带动+产业扶贫”新路子,通过红柳志愿服务队精准对接,紧抓车间落户,对本村200个家庭的近千名劳动力身体状况、劳动技能、就业需求等进行深入调查,先后同寿光清雅草编公司、千榕家纺、华昱鞋业、新概念家政职业培训学校等企业沟通对接。目前,已建成运营草编加工、针织品加工、拖鞋制作等“扶贫车间”3个,800余名本村及邻村闲暇妇女、残疾人、贫困户、老年人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同时,通过与就业群众结成对子,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不断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车间产品先后出口到美国、日本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扶贫车间”的功能不断强化。目前,牛头镇村10名低保户完成“摘帽”。

  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为提升“扶贫车间”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牛头镇村红色积淀和湿地文化旅游优势,当地依托新建成投用的寿光农村干部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拓展“扶贫车间”与“旅游景区”“教学基地”的产销对接渠道,提高产出效益;启动了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的新“扶贫车间”建设,通过“扶贫车间”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深度融合,全面打造红色老区产业振兴和居民收入双提升的示范平台,实现文明实践成果持续惠民。

  声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