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着力推动各类人才工商资本公共资源“三下乡”走笔

2018-09-21 07:39:00    作者:   来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9月20日讯: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九月初秋,历经水灾、处处伤痕的昌乐大地上,升腾着不息的生机与希望。

  绿油油的庄稼地,果香四溢的大田,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规模化养殖的现代牧业小区,或干净整洁的村道,或曲径通幽的廊巷……一处处田园综合体、一个个美丽村庄,连点成线,在秋日沃野交织成一幅绚丽的乡村振兴发展画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我县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在加强组织领导、突出规划引领的基础上,以各类人才、工商资本、公共资源下乡为实施路径,加快推进农民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昌乐,在新的历史节点,正踏响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

  资本下乡助力产业振兴

  产业兴则百业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资金等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资金短缺成为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实现产业振兴,钱从哪儿来?

  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重要力量的工商资本,在政策扶持和引导下实现“下乡”参与乡村振兴,激发企业投资农业农村的热情和活力,不仅可以带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先进技术、理念、管理等进入农业农村,其带来的新理念、新方式、新品种,更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犹记得初次来到营丘镇滴禾绿田大樱桃种植园时,天降细雨,寒意点点中,是触目所及的空旷土地,只能在滴禾绿田大樱桃种植园项目投资人刘清太的眼中和大樱桃树几欲萌发的枝丫中感受蓄势待发的希望。时隔半年,春去秋来,220亩土地满目葱郁,70厘米高的樱桃树幼苗成列成行、两米余高的成树沐浴着阳光,6座钢结构主体大棚拔地而起、13座在建……

  在刘清太的规划里,潍坊滴禾绿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亿元、流转土地2000亩建设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大樱桃种植园正是其一期规划。“一期投资5000万元,目前已经完成500亩土地流转,主要建设大棚樱桃种植区、休闲采摘区和农事体验区。”刘清太告诉记者。

  带着数千万资本下乡创业,刘清太凭的不单单是一腔乡土情怀,更多的是作为企业家把握机遇、吃透政策的敏锐眼光和魄力。“投身乡村振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作为。”顺着刘清太望向远处的目光,一座采用先进智能技术建设的高温大棚赫然而立,他说,“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积极引导,给我们下乡创业以莫大的信心。将来,这里会是一个集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储运、餐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高规格‘新六产’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

  在营丘镇党委书记刘刚看来,像滴禾绿田大樱桃种植园项目这样下乡的资本,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带来了丰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也有超前的市场意识,这些都是当前农村发展中所急需的要素。”

  引入资本“活水”后,“一家兴百家旺”连锁反应,在这片原本产出极低的土地上持续发酵。除资本下乡带来的最直接收益——土地流转租金外,附近村庄农民还可以就近到生产基地打零工,年收入比自耕有了明显增长。

  “活不累,赚的还不少。”寺后村民王思祥告诉记者,若是在过去,这些留守村子的老农民根本寻不到这么好的“差事”。“盼着能有更多刘清太这样的人回家乡开发创业。”

  而在朱刘街道新能源汽车特色小镇,一座亚洲范围内藏品总量最多、汽车修复翻新技术和学术研究最专业、综合规模最大的民营汽车类主题博物馆——潍坊世代古典汽车博物馆,正迅速崛起,成为我县特色乡村旅游最有力的支撑点之一。

  多年来,当地民营企业家张永龙陆续投资3亿元,依托古典汽车博物馆,精心打造了潍坊世代古典汽车公园,形成了一个集博物展览、科普教育、科学研究、艺术欣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旅游景区,有力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扶持政策的推进实施,我县率先在全省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打开了工商资本下乡的大门,广袤乡村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众多资本竞相“上山下乡”,多位像刘清太、张永龙这样的企业家把握机遇,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大潮滚滚向前。  红河镇的城市园丁项目、五图街道的庵上湖田园综合体项目、鄌郚镇的伟圣田园综合体项目、乔官镇五棵松田园综合体项目等,无论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农业企业,还是引进来的工商资本,他们以其自身拥有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在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发挥示范作用,形成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尤其在实施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方面,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引领小农户共享发展成果中发挥带动作用,真正做到了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高地,逐步解决乡村产业空心化问题。

  同时,我县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做好服务和项目土地供给保障工作,保护资本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打造优越的营商环境,实现工商资本真正下乡,乡村发展稳步上路。

  “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权益作为工商资本下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县委农工办主任张同良说,“以农民之心为心、蹄疾步稳地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进行具体项目建设,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二是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与农户对接,找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汇合点,让农户更多地从工商资本下乡中受益;三是加强监督管理,一方面,严格准入条件,明确工商资本下乡经营建设方向,严格项目审核和建设用地审查。另一方面,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为工商资本下乡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实现相关企业与农民共建共享。”

  人才下乡振兴乡村尽展其才

  古语有云:“为政之要,莫先乎人;成事之要,关键在人”。乡村振兴离不开资本的投入,在实际推动过程中更离不开“人才”要素的聚集。各地村情千差万别,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需要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更需促进农村发展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去干事创业,聚集人气振兴乡村。

  被村民们称为“张专家”的张培,是潍坊市农科院常驻红河镇的专家之一。“当地群众在种地上遇到问题,都会给我打电话,我会去现场查看一下,再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张培告诉记者,这个博士工作站是由红河镇与潍坊市农科院合作建成的,是潍坊市唯一一个在乡镇设立的农学博士工作站。目前,包括张培在内,共有植保、土壤等专业的6名专家常驻红河镇,开办农技学堂,以专家固定授课与现场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新品种引进种植、新产品品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等工作。

  “累计完成授课150余次,为群众解决大棚生土改良、大姜姜瘟等技术难题30余个,并建立了红河镇星火农科服务群,线上线下齐发力,实现专家群众实时交流,确保专家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红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梁其坤告诉记者。

  农学博士工作站只是我县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的缩影。自去年以来,我县通过设立工作站、实验基地,建立技术人员下乡挂职、兼职等办法,吸引了包括张培在内的诸多科技人才、专家教授来我县施展才华,在他们的带动培训下,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获得提升,一批务农、有经验的“老农人”转变观念提升技能,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基础力量。

  传统农民是一个被动烙上的“身份”,而新型农民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在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一批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自农民队伍中“诞生”,形成有知识、有眼光、有技能、有追求的“新农人”,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近二十年的砥砺发展,庵上湖从种植户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到以合作社形式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再到现在生产、生活、生态样样齐全,一产、二产、三产渐次激活、深度融合,如今,作为全县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正式跻身于市级田园综合体项目,进行重点打造和宣传推介,庵上湖村党支部这支“领头雁”功不可没。

  “有头脑,懂经济、有闯劲。”二十年,从年富力强到华发丛生,庵上湖村党支部书记、华安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庵上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继斌眼看着庵上湖从一个微乎其微的“点”,即将成长为带动周边18个村融合发展的“面”,并面向全省、全国培训新农人,培训农村基层干部,让庵上湖成熟的做法开花结果,影响带动更多的农村去实施乡村振兴。在这里,农业逐渐成为有奔头的行业,农民正在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同时,我县打好“乡情牌”,不断丰富创业载体,畅通创业渠道,从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财政支持、资源扶持等方面优化创业生态,为更多有技术、有资金、有项目的返乡人员创业发展提供优良条件,助力6700余名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变身乡村振兴主力军,新创办各类经济实体近5000家,创业活动参与指数和创业环境满意度分别达到15.8%和94.8%。我县被确定为全国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试点县和省级创业型城市。

  昌乐神睿农业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邦峰是潍坊市十佳新型农民创业者,自主研发了第一代大棚智能温控机(大棚智能放风机)。“我回到昌乐创业后,把计算机综合技术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开发了一款可以让农民‘买得起、学得会、用得上’的智能化产品蔬菜大棚智能温控远程防盗系统,更有效地保护农户利益,最大限度地让农民从单调重复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李邦峰说。

  张同良表示,下一步,我县将进一步从“培育、挖掘、扶持和激励”四个方面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并将之落到实处,形成长效机制,不断吸引外来农业人才、留住本土人才。

  公共资源下乡幸福是目标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美丽乡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每个人心中,乡村的模样不尽相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却是人们共同的追求。

  在距城区不足5公里处的五图街道,有一个叫任家庄的小村,本是穷乡僻壤,默默无闻,如今却因方山书院项目的打造吸引了不少游客,古色古香的书院和村落成了大家寻找的“诗和远方”。鲜花衬托,清泉相伴,阳光透过树荫,洒在青砖上一片斑驳。将课堂搬进书院文昌楼,看沉淀着历史的老物件,随手翻阅国学典籍……乡村的山水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村口大树下的谈天说地,这些最简单的生活场景、人文文化、生态环境,在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下、公共资源下乡保障下,成为美丽乡村最核心的吸引力。

  “项目自2017年建设,陆续投资2000余万元精心打造,包括方山书院、文化精舍、鹿鸣谷、文昌泉等,今年又引入收藏一整套《四库全书》,共计1559册达100多万页,丰富书院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本地甚至北京的一批心怀乡土艺术家、跨界精英等,到这里寻找创作灵感、追求田园生活。”方山书院项目负责人刘国庆告诉记者,项目的成功打造,首先得益于农村地区潜藏的丰厚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而最重要的“还是各方面的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跟得上,农村和城市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小。”

  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乡愁才能留得住,乡亲们才有稳稳的幸福。现阶段,城乡差距的直观体现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核心是公共资源配置不平衡。解决这个问题,要在推动各类人才、工商资本下乡的同时,加快推动公共资源下乡,这是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内在要求。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我县把优化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列为首件民生实事,着力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农村弱”的突出问题。通过采用PPP方式,投资3亿元新建改造农村中小学21所,建筑面积13余万平方米,增加学位3000个,今年秋季开学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农村中小学全部实现校舍楼房化、操场塑胶化、设施标准化。同时,健全教师全员绩效考核、县管校聘、政府教学成果奖等激励约束机制,新招录一批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让学生在家门口就有好学上,都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同时,我县稳步推进2018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和2018村级工程巩固提升项目。其中,2018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以高崖水厂为水源,通过在鄌郚镇驻地以北高崖水厂主管道新建调节水池、多级加压泵站及铺设供水主管道等工程措施,将我县45个单村供水村庄并入集中供水管网,解决鄌郚镇19个村、乔官镇26个村的饮水安全问题;2018年村级工程巩固提升项目涉及9个镇(街、区)53个村,8903户村民。目前,已有7个村完成建设,6个村正在建设,其余村正陆续进行施工招标组织实施,计划11月份完成全部村庄供水设施建设任务;我县成功申报省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按照“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徐贾路、青柘路、安沙路等3条县内主干道的建设改造进展顺利,确保年底建成通车。为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我县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支持合作办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选出第一批56名城市医生,合理分配到17个基层医疗机构,充实基层服务力量;继续扩大民生保障的“篮子”,进一步改善农村养老、居住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改善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妇女、关爱老人“三关爱”服务机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开展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落实好贫困人口医保优惠政策;强化农村社区在服务下乡中的节点和平台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供给,引导电商、金融、物流等市场化服务下乡,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对于乔官镇小葛家庄村73岁的葛兰福来说,幸福是门前平坦笔直的水泥路,是夜晚明亮如昼的太阳能路灯,是一按、一冲简单又卫生的新式环保厕所;对高崖水库库区小学校长王仁川来说,幸福是宽敞明亮的教室,是冬日里孩子们温暖的小手,是认字时清澈的眼眸和走廊里回响的朗朗书声;对营丘镇古城村的马力民来说,幸福是在便民服务大厅到一个窗口就能把所有的事办成,是在乡镇卫生院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验,是就医后有医保兜底的安心……

  幸福简单,却不易。

  “要真心实意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一件找出来,一年接着一年干,靠不断地累积,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话语,字字真切、掷地有声,回应着群众对幸福的向往。

  田野,凝聚着丰收的热望。乡村,正踏出铿锵足迹!

  声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