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被孩子拉入了微信"黑名单" 父母坐不住了

2016-08-09 09:04:00    作者:李楠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朋友圈 黑名单 微信 父母 父母与孩子
[提要]张先生说,只要对孩子说明网络社交的雷区,再给予孩子充分的倾诉渠道,网络社交对于孩子而言并不是那么可怕。父母难进孩子微信朋友圈的背后,是需要父母重新定位如何处理好与孩子关系的问题,需要反思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孩子需要。

  “你们快帮我看看,怎样才能重新申请一个新的微信号?”近日,家住奎文区中央丽景的周女士向同事请教。周女士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上初二的女儿小江将她拉入了微信“黑名单”。记者了解到,像周女士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父母希望通过微信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孩子却试图摆脱父母的掌控。于是,一些孩子纷纷把父母拉入了微信“黑名单”。

  子女 不想被父母掌控选择拉黑

  今年16岁的小江在高新区一所私立中学读书。性格开朗的她与同学的感情很好,有时宿舍熄灯后她还和同学在微信朋友圈里互动。

  “为什么这么晚还没休息?自己要调整好住校的作息时间……”第二天一觉醒来,小江的手机收到了周女士的七八条评论。“看到那么多评论,我吓了一跳。”小江说,事情并没有结束,午休时,她又被母亲在电话里数落了一通。

  从那时起,小江就成了周女士微信朋友圈里重点关注的对象,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收到母亲的回复。“我也知道她这样做是关心我,但真的让我浑身不舒服,感觉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小江说,这是她最终将父母“拉黑”的原因。

  记者了解到,有些学生虽然没有将父母屏蔽,但却把父母分到另外一组,微信朋友圈内所有的信息都没有对其公开。今年12岁的小刘认为,将父母直接屏蔽或者“拉黑”都不太好,“分组以后,我的一举一动就不会在父母的掌控之中,同时又不妨碍我和父母在微信上交流。”小刘说。

  据了解,不少学生都是应父母的要求加他们为好友的。部分学生称,他们在发朋友圈或QQ空间时,会很在意父母在圈内,因此只会发一些搞笑的内容,涉及情感类的“敏感内容”,很多学生会选择回避,“主要是怕父母不理解,产生麻烦。”一位女生说。

  家长 只想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加孩子微信却被“拉黑”,这让不少父母伤透了脑筋。为了能够“潜伏”到孩子的“朋友圈”里,家长们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但最终都没能逃脱被“拉黑”的命运。

  “孩子上初三了,手机几乎天天不离手,让我们费了不少心。”家住奎文区早春园小区的王先生说,为了能够了解孩子的状况,他特意加了孩子的微信,有时看到孩子发的一些动态难免会唠叨几句,出发点肯定是为孩子好。

  然而,一个星期前,王先生发现孩子不再发朋友圈动态了,打开孩子的朋友圈后发现,王先生的界面上除了一条黑线外其他什么都没有,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被孩子“拉黑”了。

  “发现自己被‘拉黑’,心里难免有些不舒服。”王先生向记者坦言。事后,他与孩子平心静气地讨论了这个问题,得知孩子并不想被父母干涉后,他觉得给孩子一点空间会更好。

  也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在朋友圈所发的动态采取只看不评论的方式。“除了和同事、家人聊天以外,我有时也会看看孩子微信朋友圈的动态,但从不评论。”家住高新区赋海仁居的孙先生说,他和女儿的关系一直很融洽,加女儿微信也完全是想用女儿喜欢的方式与她沟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做法表示不理解,始终强调自己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孩子好,却被孩子拉入黑名单,真的很伤心。”家住潍城区玫瑰国际的相女士向记者抱怨。由于他们的一些做法没能被孩子接受,也引发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

  经验 给予孩子合理倾诉渠道

  对于被孩子拉入“黑名单”,家住奎文区华府一品的张先生一点都不担心。他的女儿目前读初一,因为工作原因,女儿周一至周五都住在姥姥家,微信是父女二人日常沟通的主要工具。张先生说,自己一点都不担心女儿会在朋友圈里屏蔽自己,他也不会主动窥探女儿的隐私,因为他和女儿的关系更像好朋友。

  “我只告诉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些她该经历的事、该摔的跤,都应该让她亲身感受。”张先生说,自己也走过青春期,能体会到家长让孩子反感的事情,孩子对父母越反感,那她以后肯定什么事都不会跟家长说,因此,他选择尊重孩子。现在女儿无论有什么事情跟他讲,他再忙都会耐心听完。“家长没有给予孩子安全的倾诉渠道,孩子一定会通过网络寻找寄托。”张先生要让女儿知道,父母是最值得放心倾诉的对象。

  在情感问题上,张先生也与女儿开诚布公:初中有喜欢的男生,不可以交往,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没发育完全;高中允许跟自己喜欢的男生牵牵手,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也需要懵懂的异性的爱;大学后可以正式交男朋友。

  张先生说,只要对孩子说明网络社交的雷区,再给予孩子充分的倾诉渠道,网络社交对于孩子而言并不是那么可怕。

  专家 给孩子的爱要保持距离

  “只要孩子没有偏离正常的成长轨迹,就应该给他们留出成长的空间。”潍坊天源心理研究所所长张艳青表示,青少年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希望家长过多涉足自己的学习生活圈,主要表现为孩子想要摆脱父母的监管,对父母的话开始出现抵触、挑战情绪,心里话不愿让父母知道,反而愿意跟同学、好友分享。

  “青春期的孩子都想独立,想要成为孩子的朋友,父母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要有意识地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尝试将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多与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能迎刃而解。”张艳青说。

  张艳青表示,如果家长能真正地把孩子当成朋友,坦诚交流、平等对待,相信绝大多数的孩子能够接受父母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出现。但现实中,父母往往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自然不会受孩子欢迎。父母难进孩子微信朋友圈的背后,是需要父母重新定位如何处理好与孩子关系的问题,需要反思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孩子需要。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