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金教育碎思(343)——莫让教师戴着镣铐跳舞

2017-03-20 08:56:00    作者:武际金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前两天连续两篇碎思《又一位老师辞职了》、《又一位年轻教师走了》都关注了当下在教师群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令人深思。今天之所以用这个题目,是笔者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亲眼所见、亲耳听闻、亲身经历之后的内心感受。
  前两天连续两篇碎思《又一位老师辞职了》、《又一位年轻教师走了》都关注了当下在教师群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令人深思。今天之所以用这个题目,是笔者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亲眼所见、亲耳听闻、亲身经历之后的内心感受。
  一位教育舞台上的舞者,应该时时处处迸发出那种源自内心深处基于对教育真谛理解的饱满热情与职业智慧。然而,现实却与之相去甚远。
  孔子被称为“孔圣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办私学的人,他是把官学教育体制改变为官学与民学共存体制的第一任,从而使平民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中国教育史上,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也使中国历史的走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过,孔子办学,可以不是免费的,学生是要缴纳一定的物品或钱财作为入门之“礼”。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意思是只要送孔子十条肉干儿做见面礼,他就不会拒绝孩子入学。圣人,也是要生活的,十条肉干,不仅是对老师表示敬重的“见面礼”,它也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赖以生活的物质食粮。
  圣人孔子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的教育者呢。网上有位教师反映自己的工资状况,他这样说:“我工作了18年,财政工资每月1032元,绩效一年11000元。我要养老婆孩子,两个老人”另一位教师说:“我工作了20年工资卡上的钱每月还不到1500元,加上代课费差不多2000”……这样的声音还是比较普遍的,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收入水平不高,教师在社会上还不能算是比较体面的职业。当然,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各地教师工资水平差异很大,但有一个指标必须要考虑,那就是教师收入水平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之间是“正差”还是“逆差”。如果教师工资水平处于“正差”水平,并且差距越大,教师对职业的满足感、忠诚度就会越高,就更能做到静心研究,积极工作。相反,如果教师工资水平在“逆差”状态下长期运行,且差距较大,教师就会对所从事的岗位失去信息和热情,这也是导致某些地区教师校外兼职、参与校外教育机构补课辅导的一个最大诱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把生理与安全需求作为“温饱阶段”的低层需求,而工资水平处于社会平均收入之下的教师不正处在这样的需求层次上吗?试想,一个教育者,还在为家庭生活的柴米油盐而奔波,还在为添置一件几百元的衣服而左挑右选,还在为居住空间狭小而烦恼,还在为下雨阴天如何出行上班而焦虑……他们怎么能抬起高贵的头、挺起自信的胸,给学生们做出人格的榜样。因为,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普通人,他们有着正常人的基本需求,只有满足了,才会跨越到更高的需求层次上去。
  这只是来自于工资待遇方面的压力,属于物质层面的问题,好在大部分教师因为长期处于此种收入状态,也就学会了适应,降低了对自身及家庭生活方面的要求,所以还能勉强忍受过去,但,来自于精神方面的压力却是难以适应和忍受的。
  前面两文中也谈到过这方面的问题。自2002年开始的新课改至今已走过15年,中国教师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教学改革,从传统到现代,从课程到课堂,从理念到技术,每个经历者都被卷入了一次大规模的“洗脑”行动,慢慢地将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剔除出原有的认知体系,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与世界接轨的新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的最大感受就是“做教师越来越难,感觉自己快要不会教书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呢?因为现实将教师推入了“两难境地”。
  一方面,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靠拢,一改原来的教育教学方式,导向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力求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教学评价仍然导向于结果评价,甚至依然使用原来的试卷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也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尤其是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仍然是单一的考试分数来评价学校教学水平,落点还是在学科知识领域,学生学习能力与实践水平处于评价盲点上,导致教学评价与教学实践脱节,课程课堂改革与考试评价出现“两张皮”现象,这就是学校教育功利化与学生长远发展之间的两难境地。
  如果说老师们在“两难”之间找到了结合点,慢慢适应了这样的“两张皮”,那么,来自另一方面的压力更不可忽视,那就是教师岗位的“万能性”。全国上下都在呼吁为学生减负,然而,有谁考虑过为教育学生的教师们减负呢?来自于各方面的检查、督导、评比、会议、活动都像漏斗一样倾泻到学校里来,有些安排可以说跟教育毫不相干,但就是因为一个领导和部门的一句话,学校就要忙半天,各种调度、准备,耗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干部教师加班加点成为工作常态。这样的工作强度与压力下,本应该应对“后喻时代”而不断学习提升的老师们,却没有了一丁点安静下来读书润养的时间。试想,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又何谈给学生做身教示范,引领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呢?
  校园里,请少一点无关干扰,让教师安静地坐下来喘一口气,悠闲地读一点书,专注地思考一些问题。
  富足方能从容,宁静方能致远。卸除教师身上的枷锁,不要让教师们再戴着镣铐跳舞了!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