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新农村建设名片——阚家镇松兴屯村

2017-02-17 14:26:00    作者:   来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高密市松兴屯村村貌
 
   从破旧的农村土屋到洋房别墅式的民居,从10多里路外的乡村学校到在“家门口”就能上的省级规范化学校,从村集体收入每年不到2万到村集体收入每年20万,从精明的商人到村党支部书记…… 

  高密市阚家镇松兴屯村位于高密市西部,因解放前村头有三棵松树而得名,现有271户、722人,1608亩地。松兴屯村曾是一个基础设施薄弱、群众观念陈旧、经济文化落后的边远落后村庄,2011年村“两委”换届以来,村支部书记徐林收怀揣“领着大家一起致富”的梦想,以“任期内村民年收入达到10万元”为目标,组织发动本村干部党员群众,坚持走发展规模化、建设社区化、管理民主化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短短几年时间里,松兴屯村在徐林收带领下,将一个贫困村变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村。

  “两委”之变:由一盘散沙到民心汇聚  以前的松兴屯村“两委”班子散如一盘沙,工作没有紧密配合,上级交给的任务不能按期完成或者不完成,群众最希望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群众的矛盾纠纷不处理,党群干群关系比较紧张。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2011年换届,高密市探索实施了农村党组织书记“532”工程,即村党组织书记50%左右的由农村党员担任,30%左右的由企业负责人或经济能人担任,20%左右的由市镇干部担任。2011年4月,松兴屯村在外经商的“能人”徐林收怀揣“我要回到家乡领着大家一起致富”的朴实想法,回村参加换届选举,并以高票当选支部书记。新班子上任后,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使村党支部真正成为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松兴屯村村支部书记徐林收向记者介绍松兴屯村的发展史。 

  干部怎么干,百姓说了算。围绕破解民主议事难题,松兴屯村“两委”积极实施“两集中一报告”制度,每月5日左右召开社村集中议事会,每月10日公开“三务”情况,村级重大事项及时向社区、镇报告。集中议事中做到“四个必须”:村民代表实际到会人数必须达到80%以上,议题必须80%以上的到会人员表决通过,票决结果必须当众统计公布,形成决定必须向全体村民通报。这一工作法自推行实施以来,累计票决土地流转、大棚种植等事务8项,其中否决不合理事项1次,充分让党员群众感受到浓厚民主氛围。 

  联系群众要广泛,解决困难是关键。根据党员分布状况和群众居住情况,村里实行了党员联户制度,把本村群众每10户左右划分为一个小组,安排一名党员或者群众代表包靠,主要负责民情传递、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参谋建议、事务代办等工作,能办理的事项马上办理,不能办理的传递给党小组组长,组长解决不了的上报到党支部,形成了“群众—党员或群众代表—党小组—党支部”四级联系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村委直接面对村民事务时“想管管不了、想帮帮不上”的问题。 

  “两学一做”当表率,和谐发展作贡献。松兴屯村党支部以党员积分制为抓手,组织全体党员围绕“服务群众、岗位奉献、推动发展”等内容作出公开承诺,通过量化考核积分,提高党员党性意识和服务意识。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搬到田间地头,在大棚生产区设立党员示范区和责任区,切实将“学”与“做”落实到群众中去。成立由老党员、老农民组成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党务、村务、财务“监督清单”,号召人人都当监督员,收到了良好的村级治理效果。自2011年以来,该村连续5年无信访上访事件、无刑事案件、无违反计划生育现象。 

  产业之变:由传统农耕到高效农业

  2011年以前,松兴屯村和当地大部分村庄一样,村民依靠种植小麦、玉米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辛勤忙碌一年下来,只能解决基本温饱。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2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有5000元,低于全镇平均水平。 

  土地流转促规模种植。松兴屯村的变革,从流转土地、发展高效农业中找准突破口。2012年,该村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和市场调查,以“保底+分红”方式集中流转土地1200亩,用于区域规模化种植。2013年4月,引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党员、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丽珠源合作社,通过上级扶持一块、银行贷款一块、个人筹资一块,投资2200多万元建设大棚鲜食葡萄900亩,转年葡萄挂果上市,每亩收入2万多元,同时解决了本村及周边村群众200人的就业难题,带动农民增收40%以上。    

  结构调整促农民增收。尝到大棚种植的甜头后,2015年8月,徐林收再次筹资4200万元,建设700亩蔬菜大棚,引进栽培寿光茄子、黄瓜等品种,并按照合作社和个人“一九”分红比例,支持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租赁承包蔬菜大棚,自主进行管理经营。今年蔬菜收获上市,每户每亩收入7多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20万元。这一合作模式,有效激发了干部群众创业热情,今后计划流转附近6个村2400亩土地,全部用于大棚种植,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脱贫致富。 

  文化旅游促长远发展。富裕后的松兴屯村,紧紧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机遇,依托“丽珠源”葡萄品牌,大力发展田园采摘、农家生活体验等乡村旅游,并建设葡萄文化长廊、生态园、村史展馆、农家乐,连续两年举办葡萄文化节,累计吸引1万余名游客在村里观光、吃住。农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松兴屯村走上了长远发展之路。 

  环境之变:由破旧小村到美丽乡村

  昔日的松兴屯民房破旧不堪,杂草丛生,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村旁一条臭水沟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村里孩子上学走10多里路,全靠家里老人来接送。村民做梦都想过上城里人生活,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待遇。 

  学校建在家门口,告别上学路途远问题。2012年,该村多方筹资1200多万元建设占地32亩的阚兴学校。学校集幼儿园、小学于一体,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打造,面向社会招聘优秀教师,配备塑胶跑道、校车、专业实验室等,软硬件一流。目前,共有在校生633名,不仅实现了松兴屯村“家门口”上学的梦想,也为周边村庄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 

  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告别环境脏乱差问题。村里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筹资1.2亿元建设了以248栋二层楼房为主,以6栋四层楼房为辅,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新型集中居住区,同时高标准绿化、亮化、美化,配备“双污”排放、“双气”供应、“双水”利用等先进设施。2015年11月29日,全村整体搬迁至新村,年近80岁的村民孙希忠说,到老也没想到能住进新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如今的松兴屯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低碳环保的环境生动呈现。 

 
  抓好乡村文化建设,告别生活单一枯燥问题。村里投资1000多万元,把原废弃湾塘和场院地改造成文化公园,建设完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利用学校操场舞台搭建乡村戏台舞台,组建松兴屯村歌舞团队,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举办村民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受到普遍好评。现在的村民,白天进农家书屋畅游“书海”,晚上到休闲广场跳跳“广场舞”,已成一种生活常态。 

  下沉公共服务事项,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托松兴屯村的硬件设施,松兴屯社区将驻地设在该村。规划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和“一厅一校十室”,健全完善了坐班值班、首问责任、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制度,设立检察院联络点、综治维稳工作站,引进4家社会组织负责文体活动室、“四点半学校”等功能室运营,为周边7个村的群众提供多元化、多层次服务。 

  如今的松兴屯村今非昔比,家家户户过上了小康生活。父老乡亲们交口称赞,感谢徐林收为首的村“两委”带领大家改变了家乡的面貌,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youdang3333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